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扩内需"是我国反危机四大政策之一,扩大内需,农村潜力最大。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南平模式为农村应对后经济危机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其一,积极开辟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其二,通过培育新型农民,解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其三,实行互动联动,统筹城乡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投资需求,改善民生并促进消费;其四,加强商品流通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民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增收。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靠农民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加大农民非农收入比例。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3.
解读打工经济的经济、文化及社会效应,认为打工经济的效应是多元的、非兼容的;提出了应该关注促进农民增收策略的综合效应这一命题,认为现阶段应该树立农民"和谐增收"理念,这一理念应该体现和谐的基本内涵,要求增收策略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要关注增收策略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关于农民增收的理论繁多,本文应用制度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分析,认为农地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变量。传统农地制度的低效运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要求修正和完善农地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农地制度的创新在延续其生命周期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一五计划"中后期,毛泽东对收入分配有一些宝贵的论述,包括必须同时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提高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收入,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避免过大的收入差距。这些论述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一是合理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提高"两个比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实现"两个同步";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年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为改变这种状况,要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民增收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转变农民增收方式;建立农村股份合作机制,加大农民增收力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7.
"房东经济"是伴随着经济开发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农民致富的新型经济形态。它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满足了部分农民增加收入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仅仅是农民生活的一种经济补充,不可视之为农民增收的唯一来源,更不可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亮点"工程,其自身有着无法克服的发展瓶颈。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稳步发展无疑是保证"房东经济"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民奔小康的基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建、管、护"的体制和机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周兢 《成人教育》2009,29(7):71-72
职业技术教育缺失对农民增收具有负效应,它影响农民获取经济增收信息的能力;使农民增收的生产能力停滞不前;使农民难以从事收益较好的职业。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区域性党报在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发挥好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外,还要突出农民报特色,服务好全省"三农"工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广大农牧民增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只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应该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农民整体精神状态和素养的全面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平、公益、均等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弥合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辉  张璇 《重庆师专学报》2009,(6):124-127,161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是探求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文章从农民收入的保障性视角出发.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保障性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以输血型保障为支点,充分发挥造血型保障“杠杆效应”,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反哺效应”的长效运行框架。此外,文章还对我国农民收入保障性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我国农民收入的输血型支点保障不够稳定,造血型保障“杠杆效应”不足,难以充分实现农民收入的“反哺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口流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表达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中人口流动的意义,从中挖掘如何促使农民增收的思想似乎有些牵强。但因发展中国家“惟工业化”的实践不尽人意而滋生了农民增收问题之后,这种挖掘既是对已有工业化实践的一种检讨,又是对现有农民增收政策实践的一种理论解释。研究表明,刘易斯模式、拉尼斯一费模式隐含了“迂回”的路径工业化,而托达罗模式表达了直接的路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目前,这些模式隐含或直接表达的农民增收路径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问题,从法学的角度看是权利问题。调查发现,农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和教育权利在与城镇居民的对照中差距在扩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破解农民权利困境,宜依据宪法,加快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立法目标应定位于调整和规范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扩大农民的财产权;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民劳动权的实现;平等落实农民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探讨影响农民增收的政府缺位问题,并就政府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应该如何作为提出尝试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的一条是要引领农民富裕起来,劳务输出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现实、最便捷的路子。因此,把农民分流出去,实现多元化择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农民问题的解决.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多方面探讨鼓励农民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位于科尔沁沙地腹部的奈曼旗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属于条件不利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该旗立足于地区实际和自身优势,遵循“特色+规模+档次=效益”的市场规律,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一、新阶段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阶段,难就难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农村改革中的矛盾、农村稳定中的矛盾,和与此相关的城市经济、国民经济中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千丝万缕,形成"乱麻团效应",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难的几对突出矛盾:城乡经济发展中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与政府供给不足的矛盾: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三、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难的几点举措.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难,难就难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抓农业生产的一套办法不行了,而新的办法正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