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是第三次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说起来惭愧,论发表的稿件,我加起来才10来篇。虽说收获不大,毕竟自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一个“火头军”到通讯报道员的转变,是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两年来的最大收获。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今年我参加了第16期函授学习。记得第一次参加第11期军报新闻函授学习的情景。当时我在连队当通信员,机关的郑干事见我写的演讲稿有点文字功底,就鼓励我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学习。那时,我对函授学习也热了一段时间。收到教材后,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函授学习上,后来有一篇“豆腐块”在当时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2.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3.
每次回到老连队,在学习室一隅看到贴着“军报之家”标签的学习柜和里面存放的一摞摞整齐的军报,我便会感慨万千。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军报之家”的建立,有一个令我永远难忘的故事。5年前,我在连队当文书。由于喜欢写写画画,我对连队订的各种报刊很珍爱;尤其是军报,每一期我都要认真阅读,而且经常把看过的报纸用一个小柜子保存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资料。那时连队的军报比较少,每次我到各班发报纸时都要亲自交到班长手里,还要特意喊上一声“军报,这是今天的军报”,生怕大家不重视。但由于缺乏管理,一些战友看完报纸后随手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  相似文献   

4.
军报是我师     
15年前,当我怀揣着军校入学通知书走进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时,便认识了您这位无言的老师──解放军报。说来也巧,学校开学后的第一天中午,中队通信员给每班发了几张报纸,其中就有《解放军报》。那时我刚19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年龄,中午是从不睡觉的。也许是缘份,其他同学看完报纸,便忙别的去了,偏偏我感到学犹未尽,于是看完报纸,就对军报上自己感到有用的内容,如“读者问答”、“星火小集”等进行剪贴或摘抄。当初只是消遣消遣,谁知这一消遣就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一种嗜好。为了帮助自己读报,我买来了词典、字典,遇到弄不明白的…  相似文献   

5.
那还是我入伍的第三年,听人说《解放军报》上的刊头画不少是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于是,我这个美术爱好者的手也痒了起来。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跑到连队俱乐部的一个小偏岔子屋里闷头“涂鸦”,然而,凝聚着我无数心血的200多幅刊头画稿全部寄出去了,报纸上却见不到一点儿影子。这时,一些战友对我说:“别犯傻了,全军就那么一家军报,还轮得上咱小战士的画稿登大雅之堂?”一时间,各种讽刺挖苦的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气得我把绘图笔摔碎了好几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收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信里包着…  相似文献   

6.
“洗”军报     
我有一张1994年的《解放军报》,虽然已经泛黄、皱皱巴巴,有的还字迹模糊、残缺不全,但我仍宝贝似地珍藏着。每看到这些报纸,一种愧疚的情感就悄然而生,脑海中还闪现出这样的一幕。1994年冬天,我所在的西安政治学院放假,我挑选了8份《解放军报》带回家,准备在假期抄录上面的文章。可回家不几天,发现辛辛苦苦带的那些军报不翼而飞!我赶紧问妈妈:“妈,您见到我的报纸了吗?”看我火烧眉毛的样儿,妈妈唤怪地说:“看你…··哦还以为房间着火了呢,你二姨家想整理房间顶棚,我看你的报纸又大又好,就……”“哎呀,妈,您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7.
新的台阶     
当我第100次从邮局取回稿费时,其喜悦的心情仍然不啻拿到一块奥运会金牌。在感受成功所带来的甜蜜时,又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悉心指导过我的军报函授中心的老师,是他们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力量,扶我走上了新闻写作路。3年前,军校统考落榜。心潮难平的我,为了觅到新的成功,毅然选择了“爬格子”。起初,为克服知识的短缺,我千方百计地读书和积累资料。一次在洗澡中偶尔发现衣柜中有许多报纸,我心里一惊:多么丰厚的“资源”啊,为了长期获得这丰厚的资源,我主动承担了打扫澡堂卫生的任务。之后,每逢我捡到十几张报纸,就立即剪下我…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9.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10.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12.
妻子为我报函授当捧读去年8月22日刊有自己稿子的《解放军报》时,我激动的泪水顿时盈满眼眶,高兴之余我急忙操起电话,告诉远在河南老家的妻子。因为是她为我报了去年的军报新闻函授,使我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才得以在军报上露脸。3年前经人介绍和她相识,那时她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而我远在北方军营,相隔数千里,俩人只能靠书信寄托相思之情。据妻回忆,她曾有一个月接连收到我写给她的8封信,并且信中言语一次比一次升温,使得与她同室的姐妹羡慕得很。当她听说我在部队当报道员时常有稿件见诸报端时,便流露出爱慕之意,执…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转业待安置的海军部队干部,原在机关任政治协理员。在我不久就要踏上去地方工作的征程时,我想通过《军事记者》杂志,说说我对军报的喜爱之情。我与军报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像大多数战友一样是在走进军营之后,而是早在我穿上军装之前的1988年。一天,我堂大哥不知从哪儿拿来一张《解放军报》,那是一张刊有刚刚被授予上将军官军衔的我军高级将领照片的军报,我一下子被那些新闻照片和军报上面的文章迷住了,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虽然我不敢奢望自己将来当将军,可是我对将军们确实万分仰慕,反复端详将军们肩上闪闪发光的金星。我把那张军报贴…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报纸的一张脸,在传媒语言飞速进化、表情越来越生动的当代.军报的表情似乎依然有些僵硬,那些本可以活跃起来的表情肌还是懒得一动。  相似文献   

15.
军报用稿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名军校学员,虽然我很早就对军报情有独钟,但始终不敢贸然下笔给她投稿。去年《解放军生活》、《西北军事文学》等几家报刊联合举办了“绿的奉献”征文一我反复阅读征文启事,毅然提笔要为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的母亲写些什么。我慎之又慎,反复推敲,先后把改得一塌糊涂的文稿抄了四遍,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上不轻易放过。总算定稿了,可我迟迟不敢投寄。时间稍纵即逝、党错过了征文日期。我只好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把它投向军报。稿虽发出去了,但我的心总在翻腾。半个月过去厂,没见到…  相似文献   

16.
无厘头广告     
我很喜欢看广告.这一习惯也许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培养起来的。那时.老师总给我们播国外获大奖的那些广告来洗脑,让我第一次对广告有了好感,并意识到.原来广告可以更关的。后来有机会在国外呆了一段.天天看电视.就发现每天晚上轰炸眼球的广告.其水平也比咱们自己的广告高不了太多。  相似文献   

17.
龚毅 《军事记者》2006,(2):64-64
我跟解放军报结缘,是在1998年底。那时我刚从报道骨干集训班回来,便铆足了劲儿写稿投稿,消息、通讯、言论等各种体裁我都尝试着写了个遍,从团队的列兵到校尉几乎都进入我的写作题材。很快,一些短小文章便相继地在军地报刊上发表了出来。但唯一的遗憾是,军报像一座大山横在我的面前,几个月来连个“豆腐块”都没有在军报版面上露过脸。不过,我始终坚信只要多写、多发就一定能够打动编辑。我一如既往地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坚持不懈地给军报写稿投稿。虽说写稿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结果却十分残酷,一连投给军报的百余篇稿件都石沉大海。特别是刚刚投…  相似文献   

18.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19.
翁伟力 《军事记者》2005,(12):50-51
当兵前我就喜欢写点诗歌、散,到了部队后进点爱好一直没丢。无论是新兵训练还是下连学专业,我都不忘忙里偷闲拿起笔写点东西。在战友的鼓励下,我也尝试着给报纸写点小稿。当时,我的目标就是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章。因为军报是军委机关报,分量重,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我的妈妈叫张燕,是一名下岗军属。在下岗的那段日子里,她整天闷闷不乐,为这我也曾为妈妈偷偷抹过几次眼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在翻阅一堆旧报纸时看到一则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招收第九届学员的广告。妈妈想与其在家呆着没事干,不如学学写新闻。于是她大胆地报了名,成为军报十届新闻函授中心的一名学员。很快妈妈便收到函授中心寄来的3本教材和一个学员实习采访证。“哈哈,妈妈也成新闻记者喽!”我和妹妹高兴地说。从此,妈妈就开始了一年的苦读。白天妈妈除了要为一家4口准备好饭菜,还要洗衣、擦地、外出采购,只有晚上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