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PM 2.5的来源,污染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来阐述了我国空气中PM 2.5的污染情况,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对PM 2.5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光化学烟雾等现象日益频繁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如何进行PM2.5监测,以及如何进行污染防治成了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PM2.5监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还人类一个空气洁净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对PM2.5的脱除与监测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PM2.5脱除与监测技术相关中国专利申请的时间分布、申请人分布、技术领域分布等和主要脱除、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5,(22)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PM2.5,如何准确测定PM2.5不但是一个科学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对于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光散射法、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以及图像法。本文介绍了图像法监测PM2.5的技术分类,结合目前相关的发明专利,对我国图像法监测PM2.5的发明专利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关注PM 2.5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和环境保护项目中,新增加一项PM 2.5环保监测指标。本文就PM 2.5的概念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18)
PM2.5是空气污染物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国内外最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它的体积小,成分复杂,和强烈的环境活动,它可以作为一个载体附着化学物质,重金属,细菌,毒素和致癌物进入人体。导致的结果是它会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M2.5中重金属长期积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综述了来源、分配方法、化学形态,检测方法,处理的方式,PM2.5中重金属的分布研究。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M2.5的检测方法、监测网点的建设、PM2.5对人类健康、大气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进行的分析,并对其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应加强PM2.5的检测手段和对PM2.5的机理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废气排放标准,实现从根源上治理PM2.5对大气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PM2.5传统治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当今社会的根治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为了从根本上缓解PM2.5的浓度值,就要采取对汽车尾气及油品进行管控,改变燃料构成,制定严格的空气监控体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等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SM的远程PM2.5空气检测净化装置,该装置由PM2.5浓度检测模块和空气净化模块两部分组成,可以实时检测空气中的PM2.5浓度。当PM2.5浓度超过系统设定值则通过GSM通信模块发送短信通知用户,让用户选择是否通过串口WIFI模块远程开启空气净化器,从而达到有效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知用户进行改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国际上普遍关心的PM2.5监测问题,以光散射法为理论基础,结合电子科学当中的无线传感技术构建PM2.5无线传感监测系统,针对光电传感器以及无线传感节点等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方法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实验检测方案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1.
PM2.5是现今空气当中的有害物质,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在人们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相关人员也对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在本文中,将就PM2.5监测及评价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PM2.5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微小颗粒物,除了会造成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外,被人体吸入后还会对损害身体健康。自从2017年我国政府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口号以来,各地PM2.5的含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PM2.5含量监测技术,像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随后概述了通过吸附技术、负离子技术等进行PM2.5防控的技术原理,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PLC控制的PM2.5监测及防控系统,并对其结构组成、运作流程等展开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PM2.5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PM2.5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研究针对它的防治措施。本文就将围绕着PM2.5特征以及危害来进行阐述,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来有效地控制PM2.5,不断地提高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细颗粒物(PM2.5)监测对农村空气质量等级的影响,2014年在3个村庄监测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吸入性颗粒(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指标,使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等级在细颗粒物(PM2.5)纳入评估后有所降低,等级为优的比例从29.7%下降到1.7%,等级为良的比例从70.3%提高到95.0%,同时轻微污染的比例从0提高到3.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法对空气污染物有了更准确的评价,能评估未超标情况下空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贡献程度。PM2.5与PM10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燃烧后会向空气中释放大量颗粒物,不仅对大气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也对人们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文中以秸秆燃烧后颗粒物排放水平作为研究方向,探究秸秆燃烧情况对PM2.5排放因子的影响水平。首先,针对河南主要两种农作物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进行燃烧模拟实验,获取秸秆燃烧后颗粒物排放水平,从而得到颗粒物中PM2.5的排放因子含量及化学组成;然后,利用两种农作物,通过改变燃烧条件、秸秆水分含量等条件获取燃烧后的排放因子数据,并分析不同条件对PM2.5排放因子比例的影响;最后,利用排放因子法根据不同农作物燃烧时产生的排放因子估算该区域PM2.5排放总量水平,并与近5年秸秆燃烧PM2.5排放总量提供数据进行对比。实验证明,通过该实验可较好地反映秸秆燃烧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分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作者以大气中的PM10 和PM2.5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冬季在北京市范围内设立了5个功能区(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 和PM2.5污染比较严重,不同区域的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为:交通干道区>工业区,郊区>商业区>居民区,且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同于PM10;气象条件稳定时,PM10 和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时间变化的特征主要取决于所在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变化情况;PM10 和PM2.5的污染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风力的增强而降低,随逆温层的生成及增强而增高。  相似文献   

17.
毕节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宣文 《科技通报》2012,28(5):192-196
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春节期间毕节市PM10、SO2、NO2、PM2.5这些大气成分资料,得出: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污染物浓度上升有明显作用,且以颗粒物浓度最为明显;相比燃放烟花,气象条件对SO2、NO2浓度变化的影响更明显;除夕夜PM2.5浓度在21点左右、2点左右分别达到峰值,元宵节PM2.5浓度最大值在23点左右达到,而除夕和元宵节两天中PM2.5时均浓度的最大值是2月平均时均浓度的7至8倍;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的逆温层、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报道援引国内一家环境研究所的数据称,北京地铁内PM2.5是室外的16倍。但这家机构的负责人在随后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地铁内的PM2.5数值到底是多少?污染程度怎样?记者在长沙几个地铁站点进行了现场监测。地铁站内的PM2.5数值真的比站外高出十几倍?对此,地铁站内数值低于室外  相似文献   

19.
近期,北京PM2.5指数"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这对监测仪器提出了更高要求。1月10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境大气中细粒子(PM2.5)监测设备开发与应用"项目在北京启动,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PM2.5监测仪器及采样成套设备;预计项目验收后的3年内,年销售额达1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PM2.5检测仪的设计和研制过程,包括了检测仪的系统组成,设计方法,程序控制电路和实物制作等。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子直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为人们可吸入的颗粒物;粒子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