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雨》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一九三四年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优秀剧本,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文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雷雨》仍有其不足之处,这里单就其一处纰漏谈一点拙见。《雷雨》人物表上介绍:周萍,二十八岁;鲁大海,二十七岁。剧本第一幕舞台提示:周萍“约莫二十八九,颜色苍白……”然而剧情  相似文献   

2.
《雷雨》诞生于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座拔地而起的艺术高峰,从此,中国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中国有了真正的现代戏剧.至今,《雷雨》已经在舞台上六十余年长演不衰.关于《雷雨》的主题,从《雷雨》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首先是曹禺本人的观点“命运说”,“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其次,是三十年代接受者所理解的,做为社会问题剧的《雷雨》.进而,又被阶级论者片面强调为阶级斗争的文本.新时期以来,曹禺本人的观点重新获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雷雨》,从它诞生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现实主义的悲剧力量,震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和观者的心!在中国整个近现代戏剧舞台上,能象《雷雨》这样跨两个历史时代而历演不衰,至今仍充满艺术魅力的剧作实在不多。由于《雷雨》的巨大成功,几十年来《雷雨》版本之多之复杂,各版本之殊异恐怕也是其它剧作所少有的。曹禺是一个严谨的作家。他对艺术的完美有着一种执着的、不断的追求。因此,每次再版,或增或删,他都作了多多少少的修改。应该说,每一次的修改,都使《雷雨》更  相似文献   

4.
吴亚平 《语文天地》2013,(13):22-23
四幕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从问世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吸引着广大读者和观众,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部杰出的剧作。曹禺殚精竭虑,构思五年,执笔半载,创造了这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剧作,迄今依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这确是五四以来剧坛上少有的现象。今就《雷雨》这部作品的戏剧艺术成就,略抒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一在战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的《雷雨》和《日出》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获。《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它是以诅咒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为其内容的。《雷雨》的演出曾轰动了当时的剧坛,为曹禺带来声誉,为他的剧作奠定了基础。继《雷雨》之后,一九三五年曹禺又写出了他第二个成功  相似文献   

8.
著名戏剧家,语言大师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从一九三三年出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这是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研究《雷雨》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而且可以作为借鉴,有助于提高当代话剧创作的语言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曹禺同志的《雷雨》,曾以它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震动了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和舞台,空前地激动过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观众。可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它却被打成“毒草”,誉满中外的剧作家被打成“牛鬼蛇神”。只有在妖雾澄清以后,曹禺同志的作品才得以再次出版,《雷雨》才得以重新演出。现在,《雷雨》又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这些说明,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禁锢不了、毁灭不了的。《雷雨》蕴含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剧作家当时复杂的世界观和剧本反映了复  相似文献   

10.
戏剧家曹禺创作的名剧《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成为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剧目之一,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悲惨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的家庭内核及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此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刘露 《文教资料》2009,(31):20-22
本文从舞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比较了话剧《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部剧作的异同。通过分析得出,两位戏剧作家借助超越舞台时空的种种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悲剧所具有的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剧本的翻译历来被认为非常棘手,它难在如何使译本即符合舞台表演的需要,又不失其作为文学作品而承载的文化传递作用。《雷雨》它不仅是曹禺先生话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1958年,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收到广泛好评。本文以此译本为例,研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戏剧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一直享有盛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以其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  相似文献   

16.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现代戏剧大师曹禺诞辰100周年,为此,大连话剧团第五次重排并演出了他的代表作《雷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大连版《雷雨》舞台演绎的特点,在于着力寻找经典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契合了观众对主题和人物整体观照的思维方式;二是满足了观众对戏剧内向化的美学追求;三是适应了观众当代化了的戏剧审美经验。这些特点,使大连版《雷雨》不仅更加贴近了经典的精神内核,也对观众产生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雷雨》受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命运问题上和结构上的相似。但相似绝不等于相同,借鉴某些方面绝不等于照搬,《雷雨》在人物的个性化和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俄狄浦斯王》。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作品十分精彩。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那么曹禺先生在创作《雷雨》时,他的自身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其创作有什么影响,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研究。  相似文献   

20.
第一节中国曹禺研究简况在中国,曹禺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剧作家。根据所接触到的材料,我本人粗略地把中国的曹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中国曹禺研究《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则是把《雷雨》放在整个世界的悲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