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2.
斗转星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已经走过了40个风风雨雨的春秋。我很高兴,在学报40年的建刊史上,由于“赛珍珠研究”的关系,我与学报也有了十年的密切交往。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十年前“赛珍珠研究”专栏初创的日子。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三四十年代,她是我国文坛极为关注的对象。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她一直被认为是反动作家。在我国改革开放10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以后,学术界才开始重新评价这位与…  相似文献   

3.
历史自然灾害学是对古代时期自然灾害状况、演化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并服务于当代社会建设的一门学问。中国古代无比丰富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天象、地象、气象、水象、海洋象、生物象、人体象等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观察记录,为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大致经历了1949年前、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其持续的继承和发展,促进了历史自然灾害学在中国不断地深入和成熟,使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学研究水平在世界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5.
1938年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因她的代表作《大地》而闻名于世。本文概述了我国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及七八十年代以来对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我们现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评价”的态度重新看待赛珍珠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从小就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这种文化的热爱。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走向提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在描写中国的作品上取得了比20世纪其他西方作家更高的成就和声誉。  相似文献   

7.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建国后的60年中,教育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学习苏联得以再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中曲折展开并走入歧途,20世纪在80年代渐入佳境。[1]广大研究者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宽松  相似文献   

8.
关于赛珍珠及其作品的争议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除去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特殊时期外,一直持续到现在,其中三四十年代的各家观点尤为精彩。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这场争议的历史背景及其细节,结合文本浅析赛珍珠对中国问题的思考,探讨她对"东方"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叙事上的取舍。  相似文献   

9.
周立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关于周立波文学创作的论著不胜枚举,主要集中于探讨他的艺术技巧、风格流派、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等方面。对周立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1年到1957年的研究、1958年到1978年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初衷在于通过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促进二语教学。20世纪50年代,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的对比语言学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末对比语言学出现于中国,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1997年到80年代末的急剧起落时期、1990年到上世纪末的蓬勃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赛珍珠研究已经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特别是新时期以后,这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由于赛珍珠及其创作在全球化时代越发显现出其现实意义外,还得益于多样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还可以而且应该更为合理地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并开发利用更多更新的批评方法,俾使我们的赛珍珠研究取得更大的成绩,更充分地利用赛珍珠留下的文化遗产,汲取她在跨文化领域的智慧,为21世纪人类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研究:新问题与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研究:新问题与新走向郭英剑一、目前赛珍珠研究的新问题赛珍珠研究经过80年代后期的拨乱反正,自1990年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六年来,共出版有关赛珍珠的著作、译著八部,相关文章与专题论文五十余篇。同我国三四十年代一度兴盛的赛珍珠研究相比...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以来的淮河文化研究经历了酝酿、催生到正式展开科学研究三个阶段。酝酿阶段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催生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安徽省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召开前;正式展开科学研究阶段时间从1998年至今。淮河文化研究的繁荣局面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派文学 (包括诗歌 )实在不是什么太新鲜的玩意儿。从 20世纪初期开始到 20世纪 70、 80年代,欧美的现代主义经历了好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 21世纪了,欧美人把它看成了一段历史。就是从中国文学发展来看,现代派文学在 20世纪 30、 40年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从艾青、卞之琳、李金发、戴望舒、九叶等诗人的创作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到了 20世纪 60、 70年代,宝岛台湾也掀起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但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又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即便到了 21世纪的今天也还是如此,这是某种社会原因使然。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当…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目标及其方针、途径,主导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幵始了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到了3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40年代,我国的艺术歌曲更具有时代特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使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迎来了20世纪上半叶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据考查,莎士比亚最初是作为一名诗人被介绍到中国的,但直到1926年,才由朱湘首次发表了其中文译诗.1949年前,莎诗中译活动经历了译潮初兴(20世纪20年代)、译潮迭起(20世纪30年代)、译潮回落(20世纪40年代)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英语写作研究及其相关的写作教学研究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结果写作理论,到80年代后兴起的过程写作理论,再到90年代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都对外语学习环境下的中国英语写作教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中国,早已走过了那个因“赛珍珠”的姓名触犯了民族心理的潜层意识而使她备受揶揄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也不会有多少人将赛珍珠与赛金花搅在一起了。一个真正严肃的研究者决不会再武断地因其美国传教士身份而棒杀她的中国题材作品,更不会轻率地冠之以一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帽子了。赛珍珠研究经过建国前、建国初的种种曲折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视野,国内出版的美国文学史中出现了赛珍珠的章节,赛作被翻译和重译,出现了近10篇以赛珍珠为题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1992年、2002年、2005年召开了四次赛珍珠学术研讨会,中国学者正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坐标,对赛珍珠其人其作做出多角度的阐释,“赛珍珠现象”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显示出了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