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后期,佛法东迁。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佛教思想进入东土后,首先得到了上层有教养文士的认同与肯定。在《世说新语》和《高僧传》中记载了诸多高僧与名士交往辩答的轶事。本文拟从这些轶事出发,来探讨魏晋之际士僧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元代政治家、书法家赵孟頫入仕蒙元,成为蒙元王廷中的重要儒臣,在文化上受到蒙古、色目民族之尊崇。他与西域民族大臣一起坚守中原儒家政治文化、立场,为蒙元政治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推行汉法儒治之决策,起到积极作用,并在蒙元文化多元化中使儒学确立为大统一政治的主流意识,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1):23-26
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教育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的惰性心理。历史上有着大量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班超,少年立下远大志向,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六十余年,克服千难万险.为抗击北匈奴、巩固丝绸之路、加强西域各族人民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在提升个人修养、促进民族发展、实现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元朝所重用的契丹汉学才俊耶律楚材在西域十年的汉诗创作活动,进行了不同于此前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评价。运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重新评价了耶律楚材在西域的汉诗创作的文化意义,指出他的汉诗创作,除了文学的价值之外,在中华各族之间传播汉文化、扩大广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影响,把西域同祖国内地从文化的角度紧密联系于一起,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给予了他比单纯文学贡献价值更大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诗人。他的风土诗形象地描写了西域的民族风情,不但改变了元代以前西域诗凄楚之情,而且也影响了后代西域诗的创作。其诗中表达了一种“不妨终老在天涯”的豪迈之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欣赏西域诗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有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有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有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旨归。“形感效”三维互不分离,共同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其“有形”的传承活动不仅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使各族人民在“有感”的体验中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内化“四个与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花儿”传承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同时,促进了共生交融的和谐民族关系,形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由“形”入“感”,有“效”跃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通过非遗传承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感效”路径,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要依托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追根溯源,从汉字词根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  相似文献   

12.
王建业 《中国教师》2014,(19):77-80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了解"家风"、"汉字"、"成语"、"老规矩"等这些在电视节目甚至是高考题目当中出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深刻内涵极为重要,而要达成上述目标则需要适当的策略引导。下面笔者就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实施策略及其若干思考等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注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魂;红色文化筑起理想信念之魂;红色文化铸起育人之魂。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存在一些困境。对此,应从学生、高职院校、教育者三个角度,加强思想建设,增进红色文化认同;加强专题建设,建立红色文化专题;加强质量建设,打造优质红色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沃土,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兴旺发达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和内在需求。翻译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应从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层面提升翻译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日渐淡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青少年群体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推动者,更应学习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出发,以中小学校为立足点,以期探寻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李康平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当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提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糅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作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体育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独特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必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精神、公平竞赛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服饰作为元代重要的工艺美术组成部分,其史料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而服饰观念则更能集中地体现元代设计最为核心的精神。研究古代服饰,对探究元代各阶层的审美观念、造物思想、等级制度甚至是元代时各文明互相交融的状况,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