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卫贞 《班主任》2000,(8):24-24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故而“讲理”和“不讲理”便成为评判某个人或某一事的标准。讲礼,则要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尊敬别人,体谅别人,故中国又有“温良恭俭让”之说。  相似文献   

2.
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通过"讲理"实现资政育人的教学目的,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讲理"首先要"有理",不仅要"讲理",还要看讲"谁的理",因为"有理"不一定"合理"。因此,只有讲"合理"的理、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讲理",才能达到资政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本质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说理。要说好理,就要在目标上增强说理的底气和信心、遵循说理的合理性依据、提升说理的内在影响力,做到有理讲理、说理在理、说理有力;在实践上注意运用学术,有学理性地把道理讲深、巧用问题,有针对性地把道理讲透、善用故事,有亲和力地把道理讲活。  相似文献   

4.
学生“不愤”、“不悱”的时候不谈。《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启示我们与学生谈话,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如果班主任能在这个时候与学生谈话,向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己“理”“礼”不一致的时候不谈。教师对学生谈话要坚持讲“理”,讲正理、明理,不讲歪理、蛮理;同时教师也要坚持讲“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看法、建议和合理的辩解。我们不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只…  相似文献   

5.
讲理与讲礼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有理和无理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作为一条人们公认的处事原则,有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就可以挺着腰杆说话已深入人心。因此,人们在评论一个人时,常常用“讲理”或“不讲理”来形容,当某人被冠以“讲...  相似文献   

6.
把理讲过头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尽力地想,看看我们能想出多少“理”,我们七嘴八舌,一口气说出了80多条。“不过,”老师说,“童话里讲理,常常与我们生活中讲理不同,童话里常常是故意把理讲过头,让你忍不住发笑。”我问老师:“讲理可能过头吗?过头的理还是不是理呢?”马栓栓笑着说:“那怕是要成歪理了吧!”老师说:“把理讲过头,是童话的一种创作方法。过头到什么地步呢?过头到无法实现的地步……”柳萌萌建议说:“老师,您就举例来说吧,老是这样‘讲理’,我们就要糊涂了。”“好主意,”老师说,“比方说吧,有一位作家写了…  相似文献   

7.
郭华 《学科教育》2013,(5):38-46
教学论的探索历史表明,一切教学改革都致力于更好地“讲理”。“讲理”是教学的存在方式,是良善而道德的教学方式。“讲理”既指揭示文字符号背后所隐含的深刻道理、揭示知识所内蕴的人类发现知识的活动方式,也指教学中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去“讲理”的方式。教学就是要以“讲理”的态度和方式来讲“理”。只有“讲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只有“讲理”,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知识的意义联系,使学生能够以“理”驭“事”、以“简”驭“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科学而人文的、理智而艺术的氛围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些企业的职工思想教育有点“弱不禁风”,教育搞了不少,就是不解决问题。怎样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教育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拟就职工思想教育方法作一些探析。一、变“只讲理”为“理、利并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直接间接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然而,我们有些企业的政工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原则问题重视不够。他们在搞思想教育时,有的只讲“理”,不讲“利”;有的讲“理”滔滔不绝,讲“利”一带而过;有的甚至认为,讲“理”保险,讲“利”危险。久而久之,就在一…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研究》2011,(7):58-58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和老人发生矛盾。批评孩子时,老人会站出来阻止,我们既不能总是妥协,不管孩子,又不想让老人着急,有时会在老人背后教育孩子,但因为离开教育场景,效果往往打了折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0.
贾未舟 《培训与研究》2007,24(4):104-105,118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两种教学方法:一是灌输式的;一是讲理式的。应该反对前者,提倡后者,要做到“有理,讲理,以理服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既有趣又引人思索。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童真,也能从中体会到教育有时就是在点滴生活当中。下面就讲两个发生在儿子身上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2.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彻底、科学、革命的学说 ,但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做到说服人 ,不能“掌握”学生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理论课的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讲理”、“讲好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创新就要在“讲理”上下功夫。一、“讲理”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存在着“权威”与“维权”的矛盾任何真正的理论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空洞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具有权威性 ,在现代“不可超越” ,“并不是大本…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讲好理论课?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讲理”。我非常喜欢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在于它“有理”,把“有理”的理论诉诸“讲理”的教学过程,就能够“以理服人”,达到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讲理”的前提是“有理”。理论课教学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以“原理 实例”的方式进行讲授。在这种讲授中,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理论去解释实例,或者用实例去证明理论,而理论自身的“道理”却没有成为被讲授的对象,因而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许多书上都讲,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导之以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又常常受到四者之间相互矛盾的困扰,例如:“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合法不合情”等等,究竟四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如何把握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呢?我试谈一下本人粗浅的看法和见解。我认为“情、理、法”三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矛盾。应当承认,企业的大多数政策和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由于不同时期有不同范畴的“情”,而“理”和“法”又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具体的讲,情无不变之情,理无绝对之理,法无完美之法,三者都有各自的可变性和不完全性。这样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在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十分美丽,但又十分复杂。不是每件事情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都会有许多“后来”“突然”“想不到”。所以,许多孩子希望自己  相似文献   

16.
乐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一些“任性”的行为,比如,挑食、不爱吃青椒、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妈妈知道,二三岁孩子的“任性”是出于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虽然,大人也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但孩子实际上是不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比如,一位妈妈教育三岁的女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当妈妈叫女儿帮自己拿鞋子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你也要自己拿鞋子”,说得妈妈哭笑不得。其实,年幼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是从做事开始的,而不必一定对他讲许  相似文献   

17.
高平 《上海教育》2000,(6):23-25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其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哲学思考。既讲了要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又讲了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纪律教育等;既讲了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又讲了教育也是家庭、社会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讲了人才主要是通过学校培养的,又讲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  相似文献   

18.
家庭中的环保教育主要是从身边的事做起张纯颖:李老师您好!环保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您认为在家庭中父母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李立:家庭中的环保教育主要是从身边的事做起。我们在学校给孩子讲垃圾要分类,如果家里没有这种做法,孩子可能就忘记这件事情了。如果学校讲了垃圾分类,家庭中也这样做了,孩子就容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而且也不会觉得是件麻烦事。北京比较缺水,但是有的孩子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家住在19层,什么时候打开水龙头都有水流出来,我们每天晚上都在洗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确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19.
国内曾有人撰文呼吁“全社会必须恢复讲理的风气”,获得广泛共鸣。之所以有共鸣,是因为人们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有理说不通”的现状有切肤之痛。有理说不通,是因为一些人、一些机构“不讲理”,这主要表现为:有人动辄抖狠,甚至口未动而拳头先动;有人凡事喜欢“选边站”,党同伐异;有人自以为真理在握,不屑于公开的辩论。最有害的是,有人迷信权力,蔑视“草民”。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的新著《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围绕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之道。近日,记者就此书及书中所探讨的理性社会建立问题对徐贲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0.
我在这里所说的“小”,既指“年龄小”,又指“事情小”。因为孩子的年纪越小,其可塑性就越大;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越小,孩子就越容易做到;而孩子接受的训练越多,其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越强。儿子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就反复教他:早上起床时,第一句话就该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晚上睡觉前,最后一句话应是:“爸爸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