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唐诗中的“借汉代唐”宝鸡张连举在百花争妍的唐代诗苑里,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借汉代唐”。1.借“汉皇”代“唐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叙述唐玄宗一心想寻找美女,明明是“唐皇”,却偏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由于汉朝最有代表性的皇帝是“汉武”,因...  相似文献   

2.
汉代人大力创作柳赋,对柳树这一审美对象赋以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内涵,借“柳”以展现汉代人伟美的形象,青春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汉代人翘首于世的信心和力量。“柳”的审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3.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章草名称出现之前,人们多用“草书”一词指称汉代草书。章草名称出现后,又往往把章草视为汉代草书的代称,进而演变为“汉代草书就是章草”的结论。事实上,章草只是汉代草书的组成部分,除章草外,汉代草书还包括“一般的汉代草书”。章草与一般的汉代草书在字形来源、字体特征、参与者的身份和适用场合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它们在汉代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汉代草书。所以,汉代草书与章草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六书简论     
“六书”这个名称,始见于《周礼·保氏》,而“六书”的细目,则始见于刘歆《七略》。由此可知,用“六书”分析汉字,是从汉代古文家开端的。  相似文献   

5.
“六书三耦”说与汉字的形体分析古敬恒“六书”一同,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名目未论及。汉代郑众、班固和许慎分别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传统文字学采纳了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起来说,“六书”是战国末到...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蓬莱路第二小学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借分制”,反映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数”可以有“借”有“还”。在由此引出的纷纷议论中,两种观点较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借分制”是一种创新,这种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另一种观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缺乏教育学依据,不是创新,可能促使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这种“借来的分数”不但不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精神负担。暂且不论这些观点到底孰优孰劣,仅从产生“借分制”这种做法的原由来看,就…  相似文献   

7.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语料库(2021版)》检索显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文物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笔者在梳理文物汉语命名及其英文翻译时发现,“一物多名”“一名多译”现象大量存在。本文采用语料库驱动研究法,对出土文物“饼金/金饼”的汉语命名及其英文翻译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将“饼金”作为该文物汉语名称最恰当,其对应译文disc-shaped gold ingot得到多数西方读者认可。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原来是汉代名称“溧阳侯”史崇的宗祠,俗称“侯庙”。千年古祠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本校文化底蕴上的优势,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反思:“为什么加法可以借而减法不行呢?”执教者的解释能解开学生的疑惑吗? “276借2给98,98就变成了100”是学生眼中两个加数之间的“互借”。这种“借数”的生活语言中蕴涵着数学中的“凑整”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汉乐府作者的变迁看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文学被称为“朦胧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被称为“觉醒的文学”,这种认识比较形象。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文学自觉固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汉代文学朦胧中的知觉。那些零星的或较为隐蔽的文学自觉意识,代表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为文学的觉醒做了长时间铺垫的年代。除此之外,笔者又在汉代乐府中挖掘出一点,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2.
清初启蒙学者戴震力纠宋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造就了清代朴学的黄金时代。他大胆地破除对程朱理学的迷信,通过训诂的途径,对汉代儒学进行了重新研究,倡导实学,借求真以矫伪;富于批评精神,把“求理”、“闻道”作为学术的目的,为改良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借复古以创新;力抨宋儒僵死空疏的学风,在治学方法上,提出很多精辟的科学见解,对其时学风的嬗变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术史上开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3.
晋余 《中国德育》2004,(11):73-73
天安门前有两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的起源很久远,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树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日:“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衙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自甲骨文到小篆的各体系的古文字构形均有借笔现象。所谓借笔,是指汉字在构形时共用一个(或几个)笔画、部件或偏旁的构形方式。有的文字学家称之为“兼笔字”。古文字学家指出,金甲文在其独特的书写方式一合文中经常采用“借笔”这一形式。如白堤“五百”的合文,中间的长横是“五”和“百”的共用笔画,这是借笔画;晓”是“子孙”。字的合文,其中“子”既是单独表义的符号,又兼作“孙”的左旁,这叫借偏旁。当然,金甲文中也有单个字构形时的借笔现象,但还未被广泛地注意。这种借笔构形的造字法在战国文字中有了新的创造,并被广…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图书拒借现象论析高新建所谓拒借,是指读者在图书馆借阅书刊来借到。拒借书刊的数量与读者欲借书刊总数的百分比,称为拒借率。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拒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升值”,给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对此...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借事物的性状相代是借代的一种基本类型,属于“旁借”,包括属性借代、色彩借代和状态借代等方式。它主要分布在韵文语体中,基本表达功效是简洁语词、突出性状、协调声韵。它有别于“借事物的特征、标志相代”、“用抽象代具体”.也是“兼代”、“中心语的省略”所概括不了的。这种借代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已经凝...  相似文献   

17.
试论唐诗用典的宗汉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宗汉缘于唐代与汉代具有多方面的可比性,符合诗歌隐秀含蓄的艺术需要;仿效汉人做诗的风格和方法。唐诗用典宗汉意识的表现主要为直呼唐朝为汉,借汉人名;借汉代事;用汉地名;用汉时物;用汉时官名;用汉人著作典等。  相似文献   

18.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20.
抓住题眼摸清文路——谈《草船借箭》之“借”漳县城关东街小学陈兴茂《草般借箭》以“借”为契机,以“借”为线索,以“借”为重点,但写“借”不露“借”,明中写借,暗中伏明。既赞扬了诸葛亮满腹韬略、足智多谋的杰出才能和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广阔胸怀,又反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