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常的即是符合规律的,反常就是不按照规律的。与众多的山比起来,泰山其实并不高也不险,泰山之所以成为泰山,是因为它突兀于平原之上,是因为它的反常。瀑布本来是水流动中的不正常现象,可是瀑布成了风景。诗也是一样,诗中也经常有一些反常,而诗的美,诗的奇伟,也往往就是在这反常之中。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相似文献   

2.
呼建兵 《现代语文》2009,(11):54-54
中学语文课本中引用唐代张志和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蓑衣"原是用草麻等植物茎叶编成,人们雨天穿来防雨之用。它入诗很早,《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  相似文献   

3.
生:“斜风细雨”。下雨了,我们一般就回家了,不会呆在外面的。师:那么,“不须归”的理由呢?生:“青箬笠,绿蓑衣”,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就用不着回家了。师:哦,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带好雨具了。生:因为景色很美。师:是吗?何以见得?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相似文献   

4.
正常的即是符合规律的,反常不是按照规律的就是。与众多的山比起来,泰山其实并不高也不险,泰山之所以成为泰山,是因为它突兀于平原之上,是因为它的反常。瀑布  相似文献   

5.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文献   

6.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文献   

7.
“好!”“太棒了!”每天下午,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不断地从二(2)教室里传来,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海漫游会。信步走进教室,耳边会传来学生铿锵有力的口号声:“我们是兰溪居代表队,‘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居必胜!”“我们是斗笠社代表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斗笠社,旗开得胜!”原来,学生按照座区被分为青云斋、兰溪居、杏花屋、斗笠社四个代表队,刚才是四个代表队的队长在进行自我介绍呢!今天要进行的是第一个环节:“伶牙俐齿赛诗会”。第一个回合,一分钟自由背古诗。瞧!杏花屋代表队的背诗…  相似文献   

8.
听雨     
历代诗人的笔下,连绵不断的雨洒落在美妙的华章中.传达着诗人无尽的遐思和情感,也滋润着我们每个读者的心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知时节的好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轻柔的小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充满思念的夜雨。雨中,有人在等待,有人在哀怨,有人在倾诉……  相似文献   

9.
《渔歌子》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唐代婺州金华(现在的浙江省金华市)人。生卒年月不详。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隐居于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写有《渔歌子》(一作(《渔父歌》)五首,课文只选其中的一首。《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汛这一特定时期的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它首先描绘出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水光山色如画的西塞山前,桃花流水相映的季节,空中白鹭争飞,水里鳜鱼相逐。接着描写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渔夫。箬笠、蓑衣本是极为寻常的雨具;可是经作者着上“青”,“绿”二  相似文献   

10.
陆萍 《小学语文》2012,(10):45-46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一曲《渔歌子》传唱至今,屡屡选人教材,深受孩子喜欢。短短的二十七个字成了中国词史上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1.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张志和(730?—810?)字子同,婺州金华(在今浙江省)人。十六岁举明经,唐肃宗时诏翰林。后隐居江湖间,自号为烟波钓徒,擅长书画和音乐。著有《玄真子》,并以为号。词存《渔歌子》五首,描写景物明丽生动,是早期文人词中较著名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水乡渔翁江干垂钓的画面。可是它既没有对他的音容笑貌作须眉毕现的描摹,也没有对他的言谈举止作惟妙惟肖的刻画,只不过远距离地成就了一幅剪影——青箬笠,绿蓑衣。头上戴着用竹箬编…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而不是把教师对课文进行符合审美的挖掘与赏析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景美、情美和蕴涵的哲理。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透过文字,我们不难想象西塞山前那幅明丽的春光图:空中白鹭飞翔,山野桃花鲜艳,水中鳜鱼肥美;特别是那位怡然自得的渔夫,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正沐着那“吹面不寒”…  相似文献   

13.
唐代隐士张志和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通过写景赞美渔家恬淡平和的自在生活,寄托自己怡然自得的隐居情趣,赢得了众多读者。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十分喜爱这首词,并且以《鹧鸪天》的形式扩写了这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苏轼的这首词直接摘取了张志和原词的四句,巧作安排,增添了若干句,可谓是《渔歌子》扩写和阐释,对于理解《渔益的。歌子》的寓托,是…  相似文献   

14.
一、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时博学能文,因献策而受肃宗赏识,曾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并获赐名之荣的张志和(字子同,756年前后在  相似文献   

15.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品读这首春钓词画面秀丽,意境深邃,不仅令人心驰神往,而且钓者的陶醉之情也在不言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古代诗人留给我们许多有关雨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无不充满浪漫的色彩,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是,等到大雨连天,洪水暴涨,带来灾难的时候,人们就要埋怨老天爷不长眼了。在古代,科学还不发达,不知道下雨是自然现象,总以为  相似文献   

17.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约730—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相似文献   

18.
当代各家唐宋词选本及各种古代文学史教本,都收录了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其实张氏的《渔歌子》共是五阕,联章并读,方觉意深韵长,特照录于后: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相似文献   

19.
雨后春香     
《新作文》2007,(9)
诗词链接有关春雨的著名诗句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3.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似文献   

20.
胡萝卜导游:“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茄子老师:你朗诵的这些诗词里好像都有美食。胡萝卜导游:是的,我从与美食相关的古诗词中挑选了一些,作为今天微作文旅行活动的引子。我还给今天的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舌尖上的诗意”,你觉得怎么样?茄子老师:太棒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