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正>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本于193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赵家璧主其事。当是时,蔡元培在总序结尾处曾预言:“希望第二个十年与第三个十年时,有中国的拉飞尔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应运而生。”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通过整理、编选和总结,已成了重要的文化积累。蔡元培的预言也不期而言中。《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作为“第二个十年”是“第一个十年”的赓续,由上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域。特别在通常被称为“新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30余年中,我以为重庆实际上是同北京、上海并列的三大文化中心之—。如果说,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主要是以北京和上海为“生产”与“集散”基地,进而向全国辐射的话,那么,第三个十年的新文学活动,则是以重庆为主阵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的。而整个新文学正是以全民抗战的热潮为契机,在第三个十年中才得以更深入、更广泛地走向人民大众,产生了具有全社会、全民性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5.
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于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鲁迅先生于1930年将《毁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说它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鲁迅认为,《毁灭》是“纪念碑的小说”。的确,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毁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教育学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以引进为主要特征的初现阶段(1901—1915);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初建阶段(1915—1927);以“中国化”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1927—1949)。在此基础上,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了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和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是研究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性经典著作,代表着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重量级代表作家们对于历史的总结,其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先锋性理论对整个现代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但反观导言集各目次所录的作品在文学史中所占的地位,巨大的反差也不容忽视。这种"一荣一枯"的现象使得新文学在理论和作品两个领域带有"先锋"和"殉葬"的色彩,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研究,指出《新文学大系》透过对"时间"--具体是文学史"分期"的有意识操控,把"现代文学确立"的历史"自然化"了.因此有必要把文学史的"阶段划分"重新放置到制度建构的语境中,才可能将已经被"自然化"了的新文学历史再次"历史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革命”和“启蒙”两方面去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与材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特定的时代情绪才是这一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与触发剂,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出“五四”新文学十年我国文学演进的脉络顺序与文学场景。  相似文献   

10.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179-184
口21世纪文论 中西悲剧的差异 —兼评姚一苇与黄克剑的中西悲剧观 关于现代白话文体的知识考据 诗歌本位与道德直觉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论新诗的时间意识 巴赫金的对话艺术思维及其意义 简单的丰富:数字“一”与中国的美学精神 从“文本批评”到“文化批评”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诗学正义 —中西诗学命名问题思考 裂变与整合:在新文学与俗文学之间 意识形态的三个维度及其时代定位 逆境中创新精神的坚守 —卢卡奇、胡风比较研究 飞人寻常百姓家 —浅谈网络诗歌中诗人身份的变化 论“张爱玲现象”的现代文学史意…  相似文献   

11.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日本除外)在欧洲战场上火并,中国民族资本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有人称此为中国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欧战结束后,西方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27年间“民族资本的发展仍有余势”。“总计1914——1927年间,民族资本纱厂纱锭增加3倍,布机增加5倍,面粉厂生产能力增加5倍,煤矿投资增加4倍,缫丝、火柴、卷烟、机器修造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并有丝织、针织、制药等新行业兴起。”这就是说,1918年以后,民族资本还继续发展了9年,这样的“余势”究竟由何产生?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译之书达六十余种,批校古籍近二百种,其研究范围之广泛,成果之丰硕,在同代学者中,无有出其右者。他因“家贫不能以赀供游学”,因此,他的全部学历:在家乡读过十年私垫,在上海“东文学社”半工半读两年日文,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了四、五个月,因“颇为几何学所苦”就返棹西归,回到上海,开始了他所说的“独学时代”。  相似文献   

13.
冯沅君是与冰心、庐隐同时闻名于“五四”时代的女作家。她以清隽简洁的文笔,热情奔放的激情,为“五四”新文学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在“性”爱上向旧传统观念的宣战,讴歌了新女性在爱情世界里的甜美和欢愉。在新文学的园地里,留下了她那反封建礼教的“精粹名文”。读她的小说,使人感到(?)有浪漫化的诗情,艺术化的真  相似文献   

14.
为教师发展做“嫁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教育报》(2002.5.12)报道,北京市丰台区南宫小学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树立一种新观念:把自己的学校变成“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们真正感受到了教育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当社会已进入竞争时代,学习时代时,在各行各业的人们忙着“充电”,忙着发展的同时,教师再也不能几十年如静水一潭,教师也要发展———几十年局限于一方校园的目光需要放宽,几十年的三个“一”工程(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张嘴)需要改变,几十年的“一桶水”,也需要发展成“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来,在新文学运动大潮中,湘籍作家可谓异军突起,成就辉煌。从欧阳予倩、丁玲、田汉、沈从文、周立波、毛泽东等直到今天的古华、谭谈,萧建国,湖南文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著名作家沈从文就曾赞叹湘籍作家“支撑了中国新文学的半个舞台”。为了系统总结湖南新文学七十年来的发展规律,全面地评定其成败得失,康咏秋、华济时等编著了《湖南新文学七十年》一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在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民族"与"现代"的双重视野下不断地走向了成熟。如果说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形成期,那么第二个十年(1928~1937)和第三个十年(1938~1949)则分别是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发展期和成熟期。本文以时间为经,以作家、流派为纬,对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并深入透析中华民族现代诗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史苑撷英     
南北对峙与上海广东社会内的政见纷扰(1917—1927)1917年至1927年的十年是中国南北分裂的年代,两个政权的对峙和互相征讨,加深了民族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围绕如何解决国内时局,上海广东同乡社会出现了尖锐的政见分歧。以广肇公所为首的同乡组织坚持南北和平统一,反对武力统一政策,从而遭到同乡社会内亲民党势力的抨击。  相似文献   

18.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从1927年8月至1937年6月,国共两党分裂与战争的十年,故称十年内战。这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共产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故又称土地革命战争。这十年,以九一八事变为分水岭,划分为二个阶段,“九一八”之前,中国社会是以国内战争为主题;“九一八”之后,中国社会的主题,开始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发展,同时国内战争仍在继续进行。华北事变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渡。因此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斗争最复杂最艰难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视界:丁玲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简论游友基(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浮沉,丁玲终于有了盖棺定论,《人民日报》在她逝世时发表的《丁玲同志生平》中称:“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