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的日趋开放,网络交往已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结交网友更是一种时尚。面对网络交往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网民中有40%左右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当然网络为人们徒工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学习的革命。但是,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形形色色的信息都有,而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自制力差,不仅可致学生常因上网而逃学、旷课、厌学,更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网际交往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冠华 《高教探索》2005,(2):79-81,96
网络的技术旨趣和交往旨趣构成一对矛盾,成为审视网络思想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视窗。本文从网络文化的视阂去分析网际交往的动机、心理和悖逆性特征,强调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发展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其发展前景令人忧心忡忡。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由此提出学校德育的新策略——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应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普遍应用于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上的课题入手,对上网对学生个体发展究竟有何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了推进网络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关键尝试,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发现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习性、娱乐性、交互性及创作性等基本特征。发现二: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且使用网络的目的各异。发现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发现四: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消极影响,体现在:沉迷网络、学业荒废;行为失范、人格扭曲;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色情引诱、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德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促进德育教育,又将为学习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我们针对初中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努力寻找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成效。  相似文献   

8.
网络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要求网民要有道德操守、要有文明礼仪。能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交往讲礼仪,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是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位好的老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交往和互动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交往视角引入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当代大学生的五种交往类型对其道德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完善大学生的交往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道德失范、信仰危机、价值观念错位、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但网络道德他律又面临着困境,其主要原因是:“虚拟性”带来的网络行为主体使传统的法律面临挑战;网络本身又是脆弱的,它也存在开发工具不完备和技术条件不成熟的问题;经济控制乏力;传统道德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在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网络交往中消失殆尽。因此,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是自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交往已成为当代学生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扩大社会关系、加快社会化进程及增强本质力量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方式.但是,网络交往这一新的交往方式也暴露出一些诸如网络交往道德失范、行为失控以至犯罪和新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本文仅就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学生网络交往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不良影响,利用网络这一新的交往平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作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个院校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网络使用和认识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价值及一些不良现象,提出了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网络使用的制度规范建设,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思想道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抓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我们围绕“教育引导,践行养成”八个字开展工作。规范日常行为,首先是教育。在行为规范教育中我们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学生之所以行为达不到要求,往往是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相似文献   

15.
雷志萍 《教书育人》2013,(27):64-66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尽力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导向、规范、约束作用,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对6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城乡来源差异不显著;(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的文理科专业差异不显著;(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会因网络交往参与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叙事教学方法,以发生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故事为载体,通过小故事,学习大道理,生动地将思想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道德理念,并成为大学生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叙事要求教师对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了如指掌,以做好全面系统的设计,从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选取故事,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把合适的故事运用到相应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由于现实社会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映射,非理性主义道德的壮大,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当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作为创造和传播精神明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在做好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与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领域、新方法,整合高校德育网站平台,搭建高校网络管理与德育工作人员金字塔,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对高校网络伦理道德的梯度研究,构建新型的高校网络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大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重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协调,重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学案导学模式,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院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网络使用和认识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价值及一些不良现象,提出了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网络使用的制度规范建设,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