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整个活动机制以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为主要内容,始终围绕"课"在做文章。如何让校本教研更好地回归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应该从备课、上课和听课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要熟读多想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的舞台,也是有效实施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依据自身情况积极开展了“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活动致力于构建规范、有序、高效的课堂,大胆探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评课五要素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是与听课紧密相连的,它是建立在听课人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该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空间,为教师打造了三个平台。  相似文献   

5.
“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校本教学研究。在“校本教研活动月”中,教师和专家通过挖掘传统教学精华,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尝试理论认为,学习动力的激发指教学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成为有效动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让学生更具有学习动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研究上。以“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研究平台,把“教”与“研”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集“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写反思”为一体的“五课一反思”文本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开学不久,市教研室组织本市直属学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邀请了义乌中学的专家同行共同探讨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此次活动在丽水中学举行,采取的方式是一堂课后,由听课专家、教师找出不足,授课教师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后,再次上课,再次点评、反思.本次活动的授课课题为“导数的应用”.笔者作为授课教师,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听课专家和同行的指点,受益良多.也非常感谢教研室组织这样的活动,使我们常学常新,提高业务水平,在备课、上课、反思、修改、再上课、再反思的过程中,收获颇多.下面将两次上课的主要环节做一个简单的呈现,并做简要对比和反思,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生成智慧为基础.以充满生机为追求的课堂新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反思”校本教研活动机制。“七课一反思”即备课(突破——优化设计)、说课(切磋——构建理论)、点课(导引——骨干导引)、上课(实践——验证方法)、听课(观摩——交流学习)、评课(交流——资源共享)、改课(升华——形成风格)、反思(总结——提炼思想)。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井陉县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备-议-聚-听-研-记-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业务素养和专业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备”是全员、全方位备课;“议”是听前交流备课所得和疑问困惑;“聚”是聚焦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听”是带着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观课;“研”是听课后对问题解决办法的研讨;“记”是记录教研所得与反思;“升”是提升、升华,作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二次修订,再次上课。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井陉县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备-议-聚-听-研-记-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业务素养和专业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备”是全员、全方位备课;“议”是听前交流备课所得和疑问困惑;“聚”是聚焦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听”是带着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观课;“研”是听课后对问题解决办法的研讨;“记”是记录教研所得与反思;“升”是提升、升华,作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二次修订,再次上课。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井陉县的校本教研,打破了传统形式与内容,提出了“备—议—聚—听—研—记—升”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业务素养和专业成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备”是全员、全方位备课;“议”是听前交流备课所得和疑问困惑;“聚”是聚焦问题,确定课堂观察重点;“听”是带着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观课;“研”是听课后对问题解决办法的研讨;“记”是记录教研所得与反思;“升”是提升、升华,作课教师将教学设计二次修订,再次上课.  相似文献   

12.
何泗忠 《教师》2008,(5):51-52
2007年9月,我校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改革伊始,学校就确立了“课堂主渠道为落脚点,学科教研活动为主线,学校全面启动为面”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推进思路。为了有效推动教师参与课改实验,学校实施了“六个一”教师新课程上岗实践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观摩一堂课,备好一堂课,说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反思一堂课;初步形成了“听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改进”这一良性循环机制。在连续3个多月的跟踪听课、现场研究、即时讨论中,大家的问题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行动一: "校本教研行动",锤炼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1.备课教研.实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从而走出备课上课两层皮的误区,使备课真正为上课服务."反思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从课堂实际需要而设计教案内容.步骤:思考教材、学生--思考课堂实际需要--落笔写教案.即你认为课堂用什么,你就写什么或做什么.在一课教案的后面,要留出空白处,待一课结束后做补充设计,即"二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听课活动是开展教研活动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上课,还要学会如何听课。在当前的听课活动中,许多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既不主动参与文本研读,也不主动置身课堂情境,仅仅把自己当作观众或旁观者,这样的听课显然是低效的。究竟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课呢?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听课“四问”,  相似文献   

15.
听课研讨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听了几节教师的“有效课堂达标课”,课堂上许多精彩片断让我难以忘怀,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6.
袁爱玲  肖丹 《教育导刊》2007,(11):63-63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集体备课.很多学校都将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放眼校园.集体备课俨然已成为校本教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许多学校课前的集体备课搞得轰轰烈烈,课后的“集体反思”却是轻描淡写,或是毫无动静。其实,“集体备课”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课前的集体备课和课后的集体反思。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  相似文献   

17.
一、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的教研,是教师人人要做,人人能做,人人受益的大众化教研。校本教研是进行“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的保证。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教研组内合作,集体研究,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年级五个班为例,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通过集体讨论,再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行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这样半个学期的课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问就能备好了,还能充分保证备课的质量。教师在认真备课、集中研讨的过程中,既钻研了教材,研讨了教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抓好课前的准备即“备课”,课堂上的讲解即“讲课”,以及课后的分析总结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讲课是上课的主要形式:备好课和讲好课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教师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全体受益的教研,是教师人人要做,人人能做,人人受益的大众化教研。校本教研是进行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的保证。在校本教研氛围中探究“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人单课孤军奋战的局面,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教研组内合作,集体研究,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实践操作中,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教学设计。以一个年级五个班为例,每个班级的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主题单元的课,通过…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专业成长空前重要的今天,究竟应该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文化,用一种什么样的教研文化让教师沐浴其间?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在课堂,落脚点在课堂,课堂的成败决定课改的成败。事实也证明学校几乎所有的教研活动,都是在围绕课堂这个中心旋转。所以,校本教研的精髓应该是“以课(堂)为本”的教研。怎样实现“以课(堂)为本”的校本教研目标,实践证明营造“把课挂在嘴边”的校本教研文化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