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诗品》最早将诗歌独立出来,作为纯粹的文学艺术式样进行研究,并开创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先例。《英灵集》则是一部专选盛唐名家作品的集子。明显地继承了钟嵘所创造的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方法,体例上亦类似于《诗品》。钟嵘以为诗歌的审美特质是“吟咏情性”,殷璠则标举“情来”说,二者都肯定情感的根源来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发。由于时代不同,审美实践经验和审美时尚相异,“情来”说与“吟咏情性”说的内涵不尽相同,“情来”说受儒家传统诗学影响少,超越了“礼乐”观的束缚,以构成其“趣远情深”,“情幽兴远”的意境,发展和完善了“吟咏情性”说。  相似文献   

2.
“兴象”是盛唐文学理论家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本文以理论与创作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殷番的“兴象”说进行研究。从创作主体入手。对“兴象”说进行重新阐释,殷璠“兴象”说的理论内涵是指一种带有盛唐诗人审美特征的具有诗人深厚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并且具有感发性、语言凝练自然的审美意象。“兴象”说对于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和总结盛唐时期诗歌总体特征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评钟嵘《诗品》的滋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论”体现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滋味”说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古代诗论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范畴揭示了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滋味”说不但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批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5.
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这‘味之无极’的滋味,就是钟嵘衡量诗歌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尺。事实上,钟嵘在诗歌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6.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从诗歌发生、诗歌本质、诗歌风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钟嵘对这一批评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钟嵘《诗品》为其标志之一。《诗品》作为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建构了完整的、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深刻认识了“吟咏情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滋味”说的美感论,确立了“定品第”、“显优劣”、“溯流别”的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开始逐渐剥去以前人们所加在它上面的种种虚饰和羁绊,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与此相应,总结创作并批评创作的文学理论,也在日趋纯质化.钟嵘的《诗品》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正如方孝岳先生《中国文学批评》所论,《诗品》是开单刀直入论诗的风气的.钟嵘针对其时文坛诗坛上存在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文章殆同书抄”、“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弊端,在评价诗歌创作是否成功、是否有意义时,重点考察它能不能有“摇荡情性”、“动天地,感鬼神”、“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也就是说,是否有吟咏性情,令人回味无极的特质.因此,许多文艺批评家总结说,《诗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滋味说”,或者就干脆用“滋味”二字作为《诗品》的代名词.本文拟从“滋味”与“味”、“滋味”的内涵、“滋味”的创造、与“滋味”与意境四个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钟嵘提出“滋味”说,上承前人乐味论,下启司空图辨味论,对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的出现作角重大。钟嵘不仅对“滋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且把其作为自己诗歌批评的标尺,在批评实践中予以贯彻。“滋味”是钟嵘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在现代批评的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钟嵘在他的诗歌理论批评专著《诗品》中,通过对选入其中的一百二十二位诗歌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充分肯定了五言诗的形式,打破了那种认为四言为“正宗”、五言为“流调”的保守观念,起到了针砭颓风、矫讹归正的积极作用。同时,作者提出了其品评诗歌的原则———“滋味说”,其实质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创作的学说,也是审美的原则,更是品评诗歌的准则。总之,“滋味说”是一个严密的诗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兴象”     
“兴象”是由殷Fan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的,而殷Fan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Fan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少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此“意象”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说“兴象”说是“意象”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钟嵘的《诗品》是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一本文学批评专著。本文从其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了其文学理论思想。他通过感物说,渊源论,滋味说,风骨说和气论等确立起评价诗歌的标准。并以知人论世,摘句,借言,象喻批评和比较等方法践行自己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文中阐述“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南北朝。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先后对“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范畴的形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晚唐的司空图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滋味”说,创造性地提出了“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标准。文章对“滋味”说“韵味”说的内涵作了臆说,并分析了“滋味”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论家们对以“吟咏情性”为根本的“含蓄”和“意境”两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唐代诗人以至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创作旨在追求一种蕴藉含蓄、韵味隽永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7.
在诗学评论中,批评家们都非常推崇钟嵘提出的"滋味说",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风力"和"丹采"的融合统一。而宋代梅尧臣却持诗歌贵"平淡"的诗学观点。梅尧臣和钟嵘的主张同是诗歌的审美理想但却相反,这乃是源自他们主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梅尧臣所说的"平淡"更侧重关注人自身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是一种返观自我的冷静谛视,是人生的一种更为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味论”体现了他的诗歌审美理想,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也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选取的对象是五言诗,从纯文学的角度去探求诗歌的艺术规律。试从感物怨情、"滋味"说和"直寻"说这三个角度出发,旨在分析钟嵘《诗品序》中诗学思想,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当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后,文学评论家是如何从诗歌内部因素出发探求艺术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