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本文认为,酒不仅是魏晋酒士的精神“麻醉剂”,更是寄寓士人历史悲剧的现实载体,酒与他们的结合是悲剧的、矛盾人生的表现;魏晋酒士由此开辟另一种生命道路“中间路线”:徘徊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而这正揭示了魏晋酒士积极病态的人生画卷。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这一学自觉的时代,诗歌以其普遍的自我生命意识、超然玄远的生命追求构成其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哲学思潮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阐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可以对魏晋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魏晋诗人的精神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士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力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传统里解放出来后对生命价值重新定义,或裸裎醉饮,或吃药行散,或扪虱而谈,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异现象,然而这些荒诞不经的现象却体现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在这个时期集中外化为药、酒和挽歌。其实质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深刻的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4.
杜诗是杜甫用一生心血凝结而成的,杜甫的一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形成的理想幻灭之感,国弊民瘼所引发的忧国忧民之情,流离困踬所产生的怀乡思亲这心以及生活困顿所造成的生命衰谢之叹,时时萦绕于诗人心头,这使他的诗歌渗透着浓度的悲剧情感,凸现了时代社会的悲剧和人生自我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和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歌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2,17(6):45-48
时空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在古典诗学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诗人的以及诗中的时空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随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肇端于先秦,定型于楚骚,发展于两汉魏晋,大致走过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然观察到生命体悟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9.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幽默大师”老舍的幽默里始终流露出较为浓重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他对苦难民众和民族的悲悯情怀、对丑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精神、对人生困境与矛盾的悲观情绪,这又形成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一位自觉追求悲剧美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且还揭示了这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她的悲剧意识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与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悲剧观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里始贯其中,这不仅与作者的自我个性、人生经历相符,也与整个大的社会、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从婚恋悲剧、社会悲剧、人性悲剧三方面切入,剖析并比较二者小说中的悲剧观,发掘悲剧观所揭示的思想内涵,应该直面这种悲剧观。  相似文献   

13.
对生命的悲剧性和生命悲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悲”便是悲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悲”。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魏晋士人在乱世中哀叹时间的飞逝和人生的短暂。为了超越有限的自然时间而达至永恒,魏晋士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以多种形式实践着生命时间的实现,从中折射出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魏晋士人个体生命的飞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呈现着由情向理的发展过程,个性觉醒的最初冲动表现为聚焦生命意识,张扬个体价值,这是生命意识的核心。由此魏晋士人就以生命的本真状态去体验赤裸裸的生命:以汉末无名氏的集体喟叹——《古诗十九首》为先声,到魏晋之际则表现得更个体化,至两晋就慢慢地走向哲理化,希企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魏晋士人就以种种自觉的方式寻求着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儒学的精神超越、玄学淡释、及时行乐等。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从官场到田园,由自然思考人生,由死来观生,使生命得以自然度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价值系统走向他的生命旨归——自然。  相似文献   

17.
论嵇康的悲剧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代,文人的政治生存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以嵇康为代表的一批以“闲居静思,鼓琴读书”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文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构筑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嵇康作为时代思想的独立者,他无法放弃体道者的理想和精神,只能成为政治权力的牺牲品。因此,嵇康的悲剧具有了时代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文教资料》2009,(18):14-16
在魏晋时代,人物追求个体生命的张扬以其决绝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任情追求个体自由的背后隐藏着很强烈的仇怨意识,使得魏晋人物凸显在外的生活情状显得盲目和放纵;同时也通过对魏晋人物的仇怨意识来反思对"魏晋风度"的溢美之言,重新认识魏晋知识分子缺乏理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拟站在生命美育的高度对《长歌行》的主题意蕴进行创造性解读,发现其中包含着"向上"与"行乐"这看似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生苦短这一终极性悲剧的丰富意涵.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塑造自由人格,涵养深情,实现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20.
汉末魏晋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陷入巨大的灾难,人们处在极端严酷的痛苦煎熬之中,因而生命悲剧的自我意识全面觉醒了。“灾难加强价值感”,士人们在对社会人生作理性的思考与反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认人生的现实意义,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生命的意识得到有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