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读懂诗意,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鉴赏时应该借助古代诗歌蕴藏的各种信息,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才能准确理解全诗。一、看诗题,分清类别,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依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咏物诗、爱情诗、哲理诗、闺怨诗等。有不少诗  相似文献   

2.
张舒 《语文天地》2015,(7):54-55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古典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读诗不可不知诗与音乐的关系。从音乐的角度解读古典诗歌首先要注意诗歌在古代的演唱形式,根据演唱形式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意的跳动和表达手法。掌握诗的音乐声情有助于确定诗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4.
正各省市中考诗歌鉴赏题一般占4~6分,下面针对几种常见题型,总结归纳一般的答题技巧,以帮助考生轻松而高效地复习,备战中考。一、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整首诗的感情【解题指津】1.从标题入手。如杜甫《春夜喜雨》由标题可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喜悦。2.从意象入手。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事物。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穆旦的诗。2、初步掌握现代诗的品读方法。3、体会诗中深沉浓郁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正视这片土地上的灾难和亲近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对本诗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教学设想]1、以诵读法为主,通过播放朗读录音、教师重点朗读提示和示范、学生反复诵读等程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深沉悲怆的基调,把握内容。2、以问题引路法,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思想,扣核心诗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串起全篇的品析。[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全诗,把握全诗情感基调(朗读法为主…  相似文献   

6.
一、读题目阅读诗题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诗歌的标题常常蕴含着诸多信息,或交待诗歌所写内容,或点明诗歌创作缘由,或暗示诗歌的行文线索,或点出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揭示诗歌的类别……  相似文献   

7.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品诗眼考点阐释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这就是诗眼。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品味,看其在拓宽加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遵循爱的法则为人处事》是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为自己父亲的逝世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感情真挚,震憾心灵.本文通过分析上帝的爱和卡明斯父亲的爱透视卡明斯对爱的理解,进而揭示全诗的主题:爱是他的整个人生并凌驾一切.  相似文献   

11.
论文深入探讨了《采薇》一诗的情感基调与意境,揭示全诗表现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并对诗歌的表现技巧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孔敏 《学语文》2013,(5):42-43
诗歌鉴赏是阅读能力中要求最高的题目。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试题。那么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鉴赏呢?以下几种做法值得一试。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细致品味重点诗句,把握全诗所表达的中心。3.学习这首诗,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4.了解赏析新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这首诗,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准确理解关键诗句。【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4.课堂…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要求 本单元要求从诗歌谣言入手,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欣赏诗歌,第一要朗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较完美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反复朗诵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理解和鉴赏的过程;第二要用心灵去感受。读诗不是纯理智的活动,是有情感因素渗透其间的,要深刻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 《诗词二首》要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作品,同样以“雪”为题材,意境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月夜》通过时空视点的建构与转移,使读者与诗中人物近距离接触;采用内视点的叙述角度,借助观察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闺房思妇的人物刻画,体现了诗人男性潜在意识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诗歌视点的交错运用及角度转换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了轴心性作用,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感情基调,揭示出深层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婷  周永平 《学语文》2006,(2):32-33
冯至的《蛇》在感情基调的把握上,是由冷到热的逐渐过渡,由开始的冰冷、不可捉摸到后来的热烈、浓郁。让人心理感觉出明显的情感变调。诗是主情的艺术,色彩词语作为诗歌表达的重要元素,自然与情感有着不解之缘。在色调的运用上.《蛇》也是把握的相当好的。诗人选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色彩词语入诗.以达到色中传情的境界。随着感情基调的由冷变热,全诗的色调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形成了由灰到绿到黄,最后是红色的明显的颜色变调。  相似文献   

18.
许国林 《师道》2007,(11):21-23
关于《拣麦穗》一文的基调与主题,笔者与"教参"编写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现提出来与编写组专家商榷。编写组的基本解读"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组在课文"基本解读"中对文章的基调与主题是这样解读的,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1.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a、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b、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c、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的合理理解为中心,注重联系学生的阅历经验和课外搜集的诗歌内容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准确地抓住"诗眼",以此破"窗"而入,最终让学生凭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悟全诗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