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于阅读教学,于永正老师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归宿。他曾说过:"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一个‘读’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桥梁和手段,离开读这个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始终把朗读贯穿于课堂,  相似文献   

2.
李春明 《广西教育》2014,(45):58-59
正笔者发现,不少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阅读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课堂缺乏活力,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才能使阅读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效果突出呢?笔者认为,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朗读式阅读教学指的是以朗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的阅读教学,教学过程遵循"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理念,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读得不充分、读得不深入、读得不忘我.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4.
静观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讲课可谓出神入化,而课后与学生交流,则发现学生会出现一脸茫然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教师就已经将文章给肢解了。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文不迷人人自迷",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读"这一阅读方法出现了以下问题。现象一:避重就轻。众所周知,读书的有效方法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知音",更要做文本的"知音",只有达到了三者的和谐统一,读才会顺理成章。现象二:读悟分离。阅读教学,读是根本的方法,但决不是目的。通过读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意境等,才是读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要把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搞扎实,必须从"读"出发,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高效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读"是决定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得以发挥,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是否得以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是否得以落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7.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方面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了第一位教师"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或者教学中只是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读,不去品读课文中的精华.有些教师的教学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造成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缺乏整体感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8.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靠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朗读,作为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应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作为最根本、最经常的学习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并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披文入情,最后掌握课文的丰富内涵。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达到扎实、到位。新理念下的朗读教学应分三步走。一、初读初…  相似文献   

10.
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诵读"、"涵咏",强调个人"感悟"。阅读中过分追求语文的确定性、统一性,忽视文学语言的个性体验独特性、模糊性,显然是不符合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现代阅读心理研究表明,阅读是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根本。它是学生感受、品味、揣摩、领悟课文思想内容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通过朗读去理解和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也就是通过读来实现悟,才是读的意旨所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并在读中促思、读中悟道。一、注重范读,培养美感在近年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他们却不见得喜读、乐读,而只是机械地读,并没有真正把情感投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因此,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和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许多人提出了诸如三读法——"初读、美读、烂读"、"整体感知法"、"文眼阅读法"等等阅读方法。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过程其实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笔者在以往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语段分析--概括主题--分析写法"这  相似文献   

13.
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如何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到整个教学全过程中,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课堂长期存在"四个挤不进去"的现象,读挤不进去,思考挤不进去,强化训练挤不进去,练笔挤不进去.在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与烦琐的分析.针对阅读教学,语文教学法专家张田若先生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的"三为主"思想,"以读为本"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所以阅读必须朗读,只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一、朗读的地位及作用1.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朗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少古人对朗读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  相似文献   

16.
"教学千法读为本",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吟咏、朗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语言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管红芬 《考试周刊》2009,(30):59-59
叶圣陶曾说过:“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四把刀,缺一不可。”但不管是现代还是当代,语文教学对于“读”这一语文素养大刀却总是局限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也就是只重视默读文段做题目、写作文。而对于“读”的另一要义“朗读”却是缺失得很,甚至远远不如古代的私塾教学了。对于朗读,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其中读是极为重要的,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但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不断的训练。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就书而教书,而是要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教学,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9.
袁珍 《陕西教育》2002,(4):39-39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讲读课文只讲不读.小学高段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在课堂上生怕学生朗读占用他(她)宝贵的讲析时间,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嘴巴不停地讲着、讲着,搞得自己嗓子嘶哑、口干舌燥,学生却因枯燥乏味而昏昏欲睡.其实,有些内容学生一读便懂,何必多费口舌,小语课本第十册基础训练6里有这样一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针对这种不良现象而开的一副良药,足见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语文的"根本",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教学模式,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揣摩和思考能力、语言分析能力及运用能力,最终形成语感,又是语文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理论根据、实践经验及面临的困惑,也提出了一些旨在引发同行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建议,期盼对一线教师有些实质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