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发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之一,是我国教育家的卓越贡献。最早,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明确地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也”。“愤”表现为思考未通,“悱”表现为表述未畅,二者都是心理活动。“启”即使之通,“发”即使之鲜明、生动地表述。继孔子之后,《学记》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见解,即教师要善导而不要强拉,要严格要求而不要压制,要指点疏通而不要代替学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这个说法很有道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当代语文教育。《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一、以人为本,联系生活在孔子之前,先后经历了"天本主义"和"神鬼主义"的阶段,"鬼神"成了主宰一切的"统治者"。而  相似文献   

6.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7.
刘永绪 《山东教育》2012,(11):16-17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论语》是研究孔子最可信赖的依据,其中的许多言论时至今日仍然被世人奉为至理。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么,孔子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继承了什么?当前,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铺天盖地而来,一股新的教育实验正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不禁要问,"新教育"真的很"新"吗?几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已经过时了?翻开《新教育》,翻开《论语》,会很容易地发现,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在《论语》里早已提出,只不过我们又重新捡回来罢了。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反对人殉还是主张人殉?这个问题本来《孟子》上记载得很清楚:孔子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最初倡导用陶、木偶人随葬的人,要断子绝孙的,因为那很象是用人殉葬呀!孔子连用象人的俑随葬都反对,若用真人殉葬,当然更反对了.对孔子这几句话的解释,二千年来并无异辞.只是到了"四人帮"横行时,才别有用  相似文献   

9.
公冶长二疑     
公冶长向来被认为是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孔子以其子妻之。公冶长的生平事迹见于古文献中只有"公冶长解鸟语"的相关传说。本文针对公冶长是否真为孔子弟子,"公冶长解鸟语"是否真有其事这两个问题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简略看法。  相似文献   

10.
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诗,产生于怀川焦作。"君子"乃赵简子,"淑女"是"居河济之间"的怀川辩女赵娟。该诗本发生在怀川焦作,孔子由于某种原因而改为"周南"之作。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以前,《文侯之命》向来被视作《尚书》中的普通一篇,但进入宋代后,大批学者特殊视之,认为孔子将其收入《尚书》必有深意。他们或者认为孔子是为平王志气衰颓而哀伤,或者认为是要昭彰平王之罪,又或者认为孔子对平王仍有所期待。这一学术现象是与义理之学的兴起密不可分的,甚至还与靖康之难有关,因此南宋学者尤其热衷此道。他们的理论依据都是建立在“孔子定《书》”说的基础之上的,其论证难免有师心自用之嫌,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其影响也十分深远,元明理学诸儒自不必说,即使清代常州学派亦有因袭之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并以教学语言为载体表现出来。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孔子也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  相似文献   

13.
田瑞琛 《学语文》2014,(1):77-77
正孔子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不难看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古至今都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一、语文教学亟须培养问题意识的原因很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15.
春秋末期,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孔子开设私学,以六艺之术教学授徒,贤者达72人。《尚书》是关于上古政治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的先王之事,孔子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以《尚书》篇要旨教诲弟子。稽考文献典籍,孔子后学论及《尚书》者主要有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开、子夏、子张等6人。孔子后学在促进《尚书》学发展,推动《尚书》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故,教育必然也会产生差距、分化,正如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学校教育中,有所谓的先进生、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管理任务的重中之重。联系教学实践,从"什么是后进生""怎么转化后进生"以及"转化后进生带来的反思"几方面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特有的节奏。诚如花开有期一样,人的学习也应有自身的关键节点。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等表述都在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不能超越学习次第与规律,又要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开展适合的教学。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了,当其可之谓"时",概为"适时"之意。  相似文献   

18.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它的章法和意脉隐约幽微,低回要眇。其主要原因有四:其一,此传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复杂,难以简单明确地表达;其二,司马迁洞悉世情,因事之实然未必合于义之应然,故他不愿明白地说出;其三,司马迁以清明的理性精神质疑和问难圣人孔子以及儒者的一般观点,而表现出非常的卓识,这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出之于隐约幽微的表述;其四,司马迁借此传抒发了他自己的人生悲慨,难免主观和狭隘,故他低回要眇地予以叙说。  相似文献   

19.
<正>《论语》是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地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的一本语录,它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在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易中天教授在为《于丹论语心得》作序中戏言,"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是一个"灰色的孔子"。而我从《论语》的字里行间看到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孔子形象。让我们从《论语》中找到艳丽色彩的出处,展示圣人持彩练当空舞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邓莉 《中国教师》2011,(11):78-80
<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学"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对"学"非常推崇,这源于孔子的一个基本判断。所谓"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理想,"学而知之"才是正途。孔子曾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