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宗利 《中国教师》2011,(10):72+80-72,80
<正>学生石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真是块愚顽不化的石头,道理讲半天,一句没听见!"简直就是一块浑身是刺的石头,见谁刺谁!"闷石头!闷石头!问他半天,一声不吭,憋死你!"……听说我要走马上任五年级四  相似文献   

2.
正《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及媳妇姑娘们倾巢出动,以礼相见。正在这时,只听见后院飘然而至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谁?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话过后,小说才写一个"丽人"出场:她"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原来是"凤辣子"——王熙凤。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使用这种先"声"后人的表现方法,叫作"先声夺人"。先声夺人是我国传统的描写人物出场的写作艺术,古代章回体小说不乏出色的名笔。人物出场的先声夺  相似文献   

3.
于永正老师曾说:"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朗读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大主角,不可忽视。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其变"要我  相似文献   

4.
<正>一、文本简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三篇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家曹雪芹极尽笔力描写了王熙凤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了她隆重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型形象。教材编排本文的意图有三: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二、课堂片断师:读了课文,王熙凤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相似文献   

5.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有些类似于《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初次登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多的报道、影评,再加上有些夸张搞笑的海报,让我在未窥全豹之前便已知"数斑",仿佛是带着"凤辣子"般的爽利逗趣,让人忍不住想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朗读非常重要,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素质教育一个方面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示范朗读在朗读教学前,教师要精心细读,掌握好以声传情的方法。我在上朗读课前,就先把课文细读几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其"人文性"的功能,教师应该用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而通过散文的教学恰好可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性。散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多意义,能够使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散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我结合自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无论你怎么和颜悦色地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无论你怎么疾言厉色地严加训导,可学生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吵架,每学期总免不了遇到几次。"打架啦——打架啦——""老师,某某和某某打起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学生的大呼小叫声。随即,老师还未走出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陶飞飞 《小学生》2012,(10):79-79
<正>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造成的,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体会文章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  相似文献   

10.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优秀篇章,但因为这些文章写作的年代离现在较久远,语言习惯和写作背景与现在差异较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文言文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以朗读作为突破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适当地加大朗读的力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文章的主旨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为声音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声音音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发声原理的探析,破解音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多样朗读,激发读趣。朗读需要浓厚的兴趣铺路。朗读能力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很多学生只张嘴却不发出声音,或者干脆光看书不出声时,多数是对朗读没兴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字词不熟悉、对该课文内容没  相似文献   

13.
作文笑话     
《广东第二课堂》2005,(11):13-13
No.1 有个同学作文总是习惯用象声词开头,例如“冬冬冬,一阵鼓声传来”,“啦啦啦,一阵歌声传来”等等,实在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送了她一个绰号——超级女声!  相似文献   

14.
偷穿高跟鞋     
每天放学回家,最先迎接我的总是“咯嗒咯嗒”的高跟鞋声,然后才见到妈妈,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高跟鞋的声音真好听,就像钢琴上的黑白键,在我的心头弹奏。我多么渴望试穿一下高跟鞋,可是一直找不到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朗读训练,这主要是由于朗读训练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去主动地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以便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徐思花 《考试周刊》2012,(89):34-3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调动学生口、耳、眼等感官,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呢?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注重示范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小学生语言模仿能力较强,都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必先“身先士卒”。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先练好朗读的基本功.充分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7.
正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一、巧妙导入好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段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云房子》时,我这样设计导入:先让学生跟随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生语文的教育中古代散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古代散文在新的教科书上占的分量也由以往的20%增多了两倍,相应的老师讲课的难度也有所上升。所以,现在语文老师急需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并且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以前到现在,古代散文这份美味的文化大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学生会觉得古代散文简直就是"天书",他们不喜欢学习古代散文,也理解不了古代散文的意思,听到古代散文这几个字都可能会害怕。更有学生这样描述古代散文:"一怕古代散文,二怕周树人。"老师们消耗大量精力,说干了口水,而学生面对古代散文还是唉声叹气。这样的古代散文讲授是消耗精力却得不到好的效果的,而且进程慢,效果差。那么面对古代散文教学这种惨淡的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改变让古代散文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展开讨论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古典散文要基于"言""文"并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又要促使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用新颖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信息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探究字词深意,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感悟,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言""文"并重,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解读古代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