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格尔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但却备遭疏失的重要问题,即“理性的颠倒”。它不仅关系到黑格尔何以将逻辑普遍性作为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本质、根据之缘由,也关系到如何评判黑格尔理性观念之合理与失误,同样还是我们批判研究唯心论的重要线索。本文指出,通过语言化意谓为共相(普遍性:Algemeinheit)的颠倒,由反思将语言、逻辑普遍性颠倒为客观的本体、本质和实体,是黑格尔完成理性的逻辑本体化之关键。其实,这也代表了唯心论最根本的原理,只是黑格尔是以其完备的逻辑推演的范畴体系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在黑格尔那里 ,一方面 ,自我意识只是人类精神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处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前的一个特定阶段和意识形态 ;但是 ,另一方面 ,自我意识却恰好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无遮蔽的状态 ,在此集中了人类精神自身的各种矛盾冲突 ,并由此将人类精神的本性暴露无遗。本文作者指出 ,黑格尔将生命、欲望纳入自我意识之中 ,将努斯的生命冲动贯彻进逻各斯的普遍规范 ,这就突破了近代哲学以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为代表的逻辑的同一性 ,突破了这种知性的自我意识 ,而使得近代理性概念、精神概念从根源上第一次具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统摄现实、创造现实的能动力量 ;黑格尔抓住主奴辩证关系中劳动与恐惧这两个重要环节 ,揭示出由任性、随意、特殊的个体存在进入普遍的自我意识状态 (社会的存在 )的关键之所在 ,由此呈现出把握精神本性的两个台阶 ,并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黑格尔还通过对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意识有关自由的各自不同把握之分 ,初步揭示出人类精神自由的本性之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入手,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认为:直观辩证法力图用一般性原则说明世界,但却始终未能达到纯粹概念的思维水平,从而未能真正把握一般性原则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反思辩证法揭示出概念自身的矛盾,它使思维深入到了本质的层次,但这一深入却是否定性的;历史主义辩证法承认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并将矛盾把握为一种历史—逻辑的进展过程;黑格尔是历史主义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但他的辩证法的运动主体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因而其历史主义是有严重缺陷的,而对这一缺陷的克服则导向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的历史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王晓宏 《红领巾》2005,(2):45-47
通过剖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理论,可知黑格尔对处于具体的、直接的存在状态和历史处境中的人的描述,是对哲学史上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揭示了自我不是“我思“的逻辑断语,而是一个不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人、人与上帝、人与世界、欲望与道德之对立统一的跋涉者.自我是绝对知识的承担者,绝对知识就是自我的经历过程.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在《逻辑学》开篇就着力谈论哲学之开端的问题,它不仅意味着狭义上的逻辑理念的起源,同时也是思想与意识本身的发生状态,哲学之要义就在于把握住这种东西的实质。通过将开端作为观念论原则与古代本原追索的统一表达,黑格尔不仅在新的视角下把《精神现象学》同《逻辑学》整合在一起,同时也提出将逻辑学视为逻各斯自身活动的展现的过程,对这种过程的描述与认识即为逻辑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运用逻辑来把握世界,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黑格尔继承了这个传统,并致力于改造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是逻辑的现实。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和这种方式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批判。按照思维的进展,马克思论证了现实是人通过实践将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象上的产物,并以此确立了现实的客观性地位。在马克思哲学中逻辑是现实的逻辑。这样,马克思在现实与逻辑的关系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形成了其特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由于对目的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和把握,便有了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之分。黑格尔批判、克服前人在目的观念上的外在、“应当”之僵硬和虚幻,抓住人类行为活动的目的性这一根本特性,深刻揭示、呈现出目的的内在环节,并对目的与工具的辩证矛盾加以精辟论述,从而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制约性的矛盾统一于“目的理性”,为后人切实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矛盾关系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对黑格尔“目的理性”的发掘及其运用,有助于批判、冰释现当代西方哲学中价值学说与工具主义所人为设置的目的与工具的对立僵局  相似文献   

8.
自我“反思”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构造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是,黑格尔在“绝对知识”中又排除了自我“反思”的存在,这也就使意识不再具有超越性的品质。哲学始终在以“反思”的姿态出现,它所要最终反对的将是自身对现实性的偏离。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和科学主义思潮,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就是哲学的批判性“反思”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9.
受计划体制的长期影响,我们在一些最基本的教育范畴中,掺入了计划观念的基本精神,从而掩盖了教育自身的真实联系。要想建立一套教育范畴的科学体系,使之符合今天由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学”,就必须有一种方法论上的转换,即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多级本质和教育实践的全部历史,从而把握教育系统的内在结构,揭示教育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为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他具有超生命的价值生命,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性。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一、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12.
理性由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构成,实践理性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过程理性三种形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理性表现为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情境理性和过程理性,其不同的旨趣体现为追求模式构建的价值、获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凸显模式构建的情境知识、揭示模式构建的历史品性,从而使模式构建的实践理性呈现价值引领与规范、伦理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特征。确立模式构建的实践发展方向,立足人的生活世界,建立模式构建共同体,青睐实践改进的研究方法,生成模式构建的实践智慧是基于实践理性的模式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引发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理性的哲学思考是研究人的最本质的 ,也是哲学所以成为哲学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 ,人的理性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即人的理性的发现、人的理性的探争、人的理性的复苏和人的理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的体系应当从两个角度建立:从是否能够阻却责任成立的角度看,抗辩事由应当分为阻却责任成立的抗辩事由和责任成立后的减责或免责的抗辩事由;从侵权责任类型的角度看,应当分为过错责任的抗辩事由和无过错责任的抗辩事由。同时,我们应当吸收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中的抗辩事由"精细化"模式的合理因素,对每一类具体的侵权责任,根据其特殊性再考虑是否需要配置特殊的抗辩事由。在此基础上,构建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体系。另外,抗辩事由的配置应考量如国家或社会政策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以保证抗辩事由的配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认为主体具有感性、自我意识、知性和理性四种认识能力,其作用机制分别是充足理由律的存在理由律、动机理由律、生成理由律和认识理由律四种形态。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理论首次阐明了人类知识必然性的具体图景,为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确定性奠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太极”是易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把“太极”看作象数变化的根源和最高原则。他为了说明“太极”为易的根源,创造性地以“太极”之理自身的展开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过程。又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理”是最高范畴;虽然其理学体系庞大,但是始终离不开核心概念“理”,也始终凸现以“理”为本体,故而可以说朱熹的理学是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朱熹的“太极,理也”恰好沟通了其易学与理学,证明了其易学和理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理性”(Reason)一词具有许多歧义,理性内涵是一个不断历史化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义,却走了极端。我们不能用理性的话语去反对理性,在非理性主义泛滥产生重大危害的今天,反思理性。建立新的理性精神,无疑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9.
词义演变,有其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有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受制于内部原因。词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都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对语言发展内因的深入考察中,对社会发展的外界因素也会有更为透辟的体会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哲学史为依据,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并分别给予具体的分类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种新的理性:人法的理性,试图解决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吊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