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木兰诗》开头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人教版教材1995年将“唧唧”注释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1998年注释为“虫叫声,一说叹息声”;2001年注释为“机杼声,一说叹息声”;2005年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庖丁”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一课对“庖丁”的注释说:“庖,厨师。丁是他的名。”我认为这个注释对错各半。“庖”释为厨师是对的,但是把“丁”释为“他的名”就不正确了。诚然,“丁”可以当作人名用,但在此处却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3.
《对〈师说〉几条注释的补充》(载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85年6月号)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其第三条对“不齿”的补充,似乎值得商榷。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将“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补充》批评说,课本注释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说“意思是看不起”,似还“引申”得过去;但直接释为“不屑一提”,(按《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4.
问:女儿7岁,脸上有一“癣”斑,用了治癣药物仍不好,她自己没有不适,也不痒,这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 答:小儿脸上长“癣”原因很多,一般可能是肠道寄生虫所致,由于虫体寄生在人体内,其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释放出某些物质而引起,这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6.
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动物,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大家族。在人体内的寄生虫有56种之多,有时人体内可寄生有8种寄生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生活史及它们和寄主——人的关系,采取适当措施,使它们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寄生虫”三个字虽然好理解,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复杂的生活史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教材中关于寄生虫的描述都是分散在各门各纲中进行的,非  相似文献   

7.
在草地上,叩头虫意外地碰见了放屁虫。“你是谁?”叩头虫问。“我是放屁虫啊!”放屁虫颇为自豪地说。“你就是昆虫界鼎鼎有名的放屁虫啊!”叩头虫用嘲讽的语气说:“放屁虫老弟,你整天放臭屁,难道不觉得丢人?”“没办法啊,臭屁是我的制敌法宝,不放臭屁命就保不住。”正说着,放屁  相似文献   

8.
可/以≠可以     
《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一句,课本注释为:“可以治愈大风……(等恶疾)”。“可以”的注释欠妥。此句中的“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以”译做“用”或“拿”,介词。在“以”的后面可补出个代词“之”,即:“可以(之)已大风“……”。这样,“以”同“之构成了介宾词组,做“已”的状语。从上下文意来看,这样译也是通畅合理的。上文一句是“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那么,做成药饵干什么呢?这是下文要做答的,而下句恰好与上句呼应,使得文气贯通。为了不致同双音词混淆,在读法上要在两个单音词间做一短暂停顿,把“可”做为上读,把“以”做为下读,以示区别,因此说:  相似文献   

9.
《问说》注释辨正唐遇春一、理明矣,而或不达干事(课本注:“达干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案:从注释看,“达”译为“用”,“事”译为“实行”。达,通;不达,就是行不通。事,《说文》:“职也。”本义就是“事情”,名词。“不达于事”就是“干事不...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日:每天。③三省吾身:三,指下文说到的三个方面,即“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省,即反省;吾身,即自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谋:谋划办事。忠:指尽心尽力。交:交  相似文献   

12.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则与斗卮酒”一语中的“斗”字,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选本的注释有好几种说法,但都不甚妥当。中学语文课本注“斗”为“大的酒器”。这里只要细读一下上下文,就觉会得这样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因为项王赐酒时只说“赐之卮酒”,没有说用大的酒器,更没有说在一卮酒之外再加一斗酒,想左右的人恐怕不会也不敢改变项王的吩咐。再说项王问樊啥:“壮士,能复饮乎?”樊啥回答:“臣死且不避,卮酒  相似文献   

14.
一、“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应读“tiǎo”。为什么?翻阅《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可查到:挑tiāo:①挑选,挑剔;②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搬运;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挑tiǎo:①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②用细长的东西拨;③一种刺绣的方法;④挑拨;挑动。根据课文的注释——“挑”即是“捉”的意思。从这个注释看,选“挑tiāo”这个读音是讲不通的;只有“挑tiǎo”中的“用细长的东西拨”这个注释与“捉”意思相近。二“、用细长的东西拨”就是“捉”吗?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有这样一段捉织的文字“: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刻     
名言美国纽约一劫匪在抢劫银行时说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许动,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上海理工的推理前几天填表格需要用到学校英文简称,但是我不知道,便向同学打听。一仁兄自誉聪明过人,说到:“推理一下么!麻省理工叫什么来着?”答:“MIT”。“那我们上海理工就是SHIT!”饭里的虫子大一时:发现有条虫,整碗饭都倒了;大二时:发现有条虫,把虫挑出来继续吃;大三时:发现有条虫,当做没有虫一起吃了;大四时:发现没有虫,抗议,没虫咋吃得下饭!读研时:发现一种虫,叹气,这样式太单一;读博时:发现只有虫,感慨,学校伙食有改善了……一伙贼抢银行被拍…  相似文献   

16.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语十册17课《景阳冈》中说“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句中“大虫”即虎。那么,为何称虎为“大虫”呢? 虫,有两音。一读hui,即“虺”,指一种毒蛇。二读chong,是“蟲”的简写。《尔雅音义》云:“三虫为蟲,直忠切,有足者也。令人以虫为蟲,相承假借用耳。”显然,“大虫”之“虫”属后者。  相似文献   

18.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近来讲授《张衡传》(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觉得有几条注释值得探讨。“妙尽璇机之正”这一条,课本注释说:“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也写作‘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不妥,理由如次: (一)“璇玑”是不是测天仪器,历来说法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忠于原意;“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精炼,生动,优美。这些要求自然也适用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 最近,在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见“四川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时,见教材注释中有两条似不符合上述要求,现照抄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