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认为哈姆雷特的忧郁、优柔寡断,以及缺乏行动的果断力是他女性气质的体现。根据荣格的原形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理论可得出与哈姆雷特相恋,并同样遭遇丧父以及疯癔的奥菲利亚与哈姆雷特形成并置。这一充满女性象征意义的形象是哈姆雷特女性气质的投射,即哈姆雷特个性中的阿尼玛。因此,奥菲利亚之死即象征着哈姆雷特个性中女性气质的消亡,从而使其得以恢复男性的阳刚之气成功复仇。  相似文献   

2.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之一,其性格的复杂性世所公认。本文认为,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源于其矛盾性。哈姆雷特性格的矛盾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勇敢与怯懦、冷酷与温情、焦躁与谨慎。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命运悲剧的出现,这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的延宕”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难解之谜.在400多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等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心理原因.本文将从拉康的主体理论之欲望是他者欲望来进行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相似文献   

4.
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也同样蕴含着侠文化.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既是仇人也是叔父的克劳迪斯共同死去.尽管在为父报仇的路上与残酷的现实处处碰壁,他却勇于承担重整乾坤的重任;不畏新王的专权,敢于反抗,对周围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极其渴望正义,渴望忠诚,心志坚定,毫不动摇;看重友情,与朋友不讲求等级分明.透过中国侠文化看哈姆雷特,他就是一名侠士.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杰出的一部。主人公哈姆雷特由于其性格的复杂性而成为评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为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独白,是人物内心所思所想的一种语言的自然流露,它既可以起到交待剧情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中,都有哈姆雷特的大段独白,通过这些独白,我们可以进入这位丹麦王子的灵魂深处,理解什么使他忧郁、痛苦、矛盾。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几段独白,理出他的性格发展的线索,它们构成了全剧情节发展的一条潜流。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剧中标出“(除哈姆雷特外均下)”,这一说明道出了区分独白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看它是否是人物独处时内心活动的披露。之后,哈姆雷特便以忧郁的形象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匆忙改嫁,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哈姆雷特的内心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他的心里失去了平衡,性格也变的忧郁起来。他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他说:“人事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对他深爱的母亲,他也发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  相似文献   

6.
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且看王子怎样复仇》介绍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东方王子,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他在失去王位的时候,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与西方王子哈姆雷特不太相同。将他们作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7.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复仇起笔,贯穿全文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了复仇,他甚至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后者因绝望疯狂而溺死。作为莎翁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爱情的幻灭与复仇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框架。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核心人物,一直以来,他是无数导演、演员试图理解还原或重新架构的角色。我们读"哈姆雷特"、演"哈姆雷特"、消费"哈姆雷特",他已然成为一类人、一种文化或一种精神的象征,且从不过时,人们在他身上看到共性,又发掘到一些不同。那么,"哈姆雷特"之于21世纪,他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诠释?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各种矛盾。所以,他也为笔下哈姆雷特的性格赋予了各种矛盾。一方面,哈姆雷特是乐观、冷静、善良的。另一方面,他又是忧郁、急躁、充满疑虑的。《哈姆雷特》正因为主人公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闻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了论述,从而看到了他性格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0.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了使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久负盛名的两个主要因素: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塑造和语言的出色运用。造成哈姆雷特犹豫性格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神学院学生身份和他的敏感天性而不是他的王子身份;莎士比亚的语言时而华美动人,时而粗野放肆,这种鲜明对比都贴切表现了主人公激烈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季美萍 《现代语文》2010,(6):117-119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中的延宕更是众说纷纭。历代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性格上的懦弱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一说为俄底浦斯情结。本文试结合莎士比亚的生活环境和原剧,浅谈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周盛 《文教资料》2008,(6):21-23
本文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初现象入手,认为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优先的原则,这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他的悲剧,一方面是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蒂斯的感性冲动这两种现代性原则舍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频繁地被我们的语文教师使用,几乎成为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不二法则。每个读者阅读《哈姆雷特》这篇文章,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是谁?不管大家解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他首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他是替父报仇的忧郁彷徨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不是意大利的浪漫公子罗密欧,更不是贾府风流公子贾宝  相似文献   

15.
威廉·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化史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少有的天才之一。他的著作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史的里程碑,是因为他首创了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客观描写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哈姆雷特》被看作是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书中记叙了12世纪王子哈姆勒斯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复仇故事,踌躇是哈姆雷特最著名的性格特点。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又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雷特的构想中最关键和独特的地方。本文正是分析了莎士比亚手中的哈姆雷特这一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3—1616.5.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是"英国戏剧之父",代表作品有: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作品,让我们记住了莎士比亚。不过,在莎士比亚生前,他那些天才的剧作并没有得到他自己的重视,也没有被他亲手整理出版,肩负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一直都在讨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为何坎坷,文中哈姆雷特性格极为复杂,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他的性格。哈姆雷特对身边人,对自己母亲的态度都是复杂的。哈姆雷特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并不影响读者对哈姆雷特的喜欢,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本文从两方面解释《哈姆雷特》的复杂性。一是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复杂性,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三大著名的悲剧之一。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姆雷特王子在被父亲的鬼魂困扰,并答应其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的同时却又迟迟不肯实施报复的原因:哈姆雷特当时所处的艰难环境;他细腻敏感的性格;他对复仇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王怡 《考试周刊》2007,(6):27-28
哈姆雷特的悲剧似乎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迷。是神经错乱,还是假装疯狂?是英勇,还是忧郁?是果决,还是迟懦?自始至终,哈姆雷特怀着秘密演绎着他的悲剧,留给他的观众无尽的猜测。《论语·泰伯》中“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们盼望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能卸下那幅复仇的恨凝成的沉重的面具,揭开谜底,吐露真言。本文把目光投向了哈姆雷特生命的最后时刻,采取文本分析的形式,探究不同世界观指导下人们对于死亡的反映和理解,探讨了哈姆雷特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思索着什么,又揭示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本身是个热情乐观的青年,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但是父王的意外死亡,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使他忧郁,优柔寡断,多疑,性格上出现了矛盾,从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