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界》2011,(12)
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瓷艺大师依故宫馆藏原物1:1精仿龙行天下对瓶由康熙红绿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和康熙矾红地描金云龙纹直颈瓶组成,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前者底釉洁白光亮,纹饰均用红彩勾边,并以红彩添涂为主,间施以绿彩、金彩,腹部主题绘一  相似文献   

2.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10):133-133
矾红描金珐琅彩博古纹盘直径35.5厘米,底20.5厘米,高4.5厘米。盘沿矾红一周上描金绘涡纹、花朵纹。盘心用蓝色珐琅彩绘一大树叶,内绘博古、花卉纹,盘沿一周绘花卉纹,整体纹饰均用金彩装饰,显得富丽堂皇。釉面光润,胎质洁白、细腻,纹饰绘法精细。时代为清雍正、乾隆。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8,(6)
正高53.9厘米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六字篆书款.瓶圆鼓腹,直颈,内圈足。通体斗彩加粉彩纹饰。腹部绘暗八仙纹,各缠绶带,包括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鱼鼓、钟离权的葵扇、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莲蓬(上托灵芝及仙桃)、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笛子和曹国舅的玉笏,周边饰缠枝莲纹。近足处饰莲瓣一周,肩部饰如意云肩,内绘花卉纹。颈部饰如意璎珞纹,间以双鱼及磬,口沿画黄地绿彩如意云头一周。  相似文献   

4.
饶晓晴 《收藏》2012,(1):173
正"龙风呈祥"由"龙纹梅瓶"和"凤纹梅瓶"两部分合成,相映成趣。两件珍宝通体点缀红彩西花纹样,整体画工精细,红金相映,极具气势,反映了当代瓷艺大师高超娴熟的艺术水准。"九"为至尊之数,代表吉祥如意、喜庆美满龙是神圣尊贵的象征,凤为群鸟之长,在古代被尊为鸟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九龙腾飞各具神韵,寓意太平盛世,吉厌祥世,九龙齐舞,翻腾飞跃,为大吉祥之意。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一起多表示喜庆美满之事。红色喻示喜庆,以矾红绘九龙九凤翱翔于填金缠枝莲当中,姿态各异,生动逼真。  相似文献   

5.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8):130-130
矾红描金花卉纹西瓜罐通体施矾红彩,上采用描金工艺绘兰草纹,笔法生动。另一面书"一枝幽兰用笔栽,不沾雨露四时开,根长叶茂寻常在,可叹无香蝶不来"七言诗一首。器形挺拔,釉面有自然磨损的痕迹,胎质洁白。年份为清代晚期。瓜金工另一不沾常在诗一磨损为清  相似文献   

6.
珐琅器者,贵在彩料,精在嵌丝,妙在烧造,巧在构图也。此炉为精纯红铜錾胎而成,粗看纹饰,是常见的缠枝莲纹。细察彩、工,又觉非凡。只见炉颈一周梅菊呈祥,五彩参差,炉身则描绘宝莲,粉、红两色,相隔辉映,上下又百首垂花如意,围护天地。炉底则莲枝循环,往复缠绵,取其生生息息之吉祥妙意也。其精錾巧作,成就高品,始可为帝王之用矣。  相似文献   

7.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钻料着色的釉里红、青花;豆青为铁料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  相似文献   

8.
《收藏》2021,(3):20-21
康熙时有一种涛水游鱼葫芦瓶,尺寸颇小,器高在6厘米左右。其以青花做波涛地子,内填饰黄彩,上绘数尾矾红游鱼,配色清活灵动,尤是可爱。大英博物馆藏一例,原属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编号PDF.776.高6.5厘米,口沿下署“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横款,砂足无釉,微内凹,胎质坚实(图1)。  相似文献   

9.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7):133-133
盘沿描金绘佛八宝纹:莲花、白盖、宝瓶、法螺、宝伞、金鱼、盘长结、金轮。此纹饰最早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白盖,佛说遍覆三干净一切药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物;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7,(4)
正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见图1、2),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见图3、4)。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见图5、6)。  相似文献   

11.
胡焕英 《收藏界》2012,(8):63-67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  相似文献   

12.
王依农 《收藏》2020,(4):14-17
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一例褐釉贴塑人物大罐,此罐器高达73.2厘米,撇口粗短颈,肩设六系,系端贴有"王"字虎面,系间贴塑折枝菊花,腹部上下两周卷草,内饰主题纹饰,以刻塑并用:塑为山峦、人物、景物;刻则用于山石、云雾、花草等细节处。褐色釉,釉不及底,粗砂胎。(图1)此罐所用主题纹饰为经典的景德镇青花风格,多见于15世纪(图2、3、4)。因云漫其后,作为画面的主要布景。  相似文献   

13.
楼钢 《收藏》2009,(11):55-56
这是一件广东民间收藏的南宋黑釉描金盏,直口,斜腹,浅固足,口沿部有圈棱。施黑釉,釉层较薄呈酱色,外腹釉层接近盏底,底足无釉,露灰色胎。盏外腹无纹,盏心有描金图案,金彩已脱落,仅残留纹饰痕迹(图1)。  相似文献   

14.
许向英  江用虎 《收藏》2009,(6):75-75
琮式瓷瓶始见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有烧造。清代乾隆以后,琮式瓶作为传统器型,器身装饰演变为多种形式。1981年春,文物部门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文物普查时,于该县村民家发现了一件底书红彩“乾隆御制”款的白釉刻瓷粉彩琮式瓶。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4,(19):172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瓶身中部4条白龙凸起,衬以青花海水、火焰纹,瓶肩和下腹部各绘青花云头纹,内画凤穿牡丹纹。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4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所特有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  相似文献   

16.
胡桂梅 《收藏》2012,(11):117-120
云肩是中国古代妇女佩戴在肩上、围于领间的一种衣饰。其多以绸缎为之,上施彩绣,四周饰以绣边,或缀以彩穗。因其形如云朵状,故名云肩。中国古代的云肩样式多变,纹饰丰富,色彩艳丽,若配以珍珠、响铃等点缀,更是流光溢彩,光艳照人。  相似文献   

17.
胡桂梅 《收藏》2012,(6):117-120
云肩是中国古代妇女佩戴在肩上、围于领间的一种衣饰。其多以绸缎为之,上施彩绣,四周饰以绣边,或缀以彩穗。因其形如云朵状,故名云肩。中国古代的云肩样式多变,纹饰丰富,色彩艳丽,若配以珍珠、响铃等点缀,更是流光溢彩,光艳照人。  相似文献   

18.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2,(11):136
青花粉彩渔家乐纹盘长38厘米,宽30厘米,高3.3厘米,八边形,平底。盘沿饰一周矾红描金纹;盘边青花锦底花卉蝴蝶纹;盘心施粉彩绘渔家乐图,人物生动、传神,一副其乐融融的场景,打动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弦,是捕鱼的收获,更是对幸福生活的肯定与收获。釉面光润,青花发色深沉,胎洁白、细腻。时代为清乾隆时期。  相似文献   

19.
双联瓶     
双联瓶的器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双联壶,由两个瓶的腹部粘连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又称联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珠联瓶。陶质双联瓶见于唐三彩,瓷质双联瓶最早见于隋代。清乾隆时期特别流行,景德镇窑生产的双联瓶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品种,通常装饰喜庆、吉祥图案。  相似文献   

20.
初国卿 《收藏界》2013,(4):40-42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维新兄曾告诉我给瓷器及书画文玩命名的原则,先是断代,次为作者,再是纹饰色彩与题材,最后是器物形制。如果按周兄所言之原则,汪藩这两只浅绛彩山水瓷瓶的全称应是"清汪藩绘浅绛山水方胜对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