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2.
《收藏》2009,(12):2-2
——日前.以古玩收藏与拍卖行业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雾里看花》在央视热播。很多观众注意到,当剧情进行到第27集的时候。剧中主人公郑岩(邢佳栋饰)通过一本《收藏》杂志发现了重要信息.最终揭穿了骗局。《收藏》杂志真的刊登了这样的内容吗?相信细心的《收藏》杂志读者已经看出,《雾里看花》剧中所使用的是2009年第4期《收藏》杂志.虽然该期杂志有着重要的市场分析.但并没有黄先生(李幼斌饰)的图片,情节中的杂志内容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3.
杨才玉 《收藏》2008,(12):36-39
民间收藏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最为壮观的群众性文化现象之一。回顾这段历史,我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见证者,同时以一本刊物——《收藏》杂志,两个组织——中共陕西省委机关职工集邮协会和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都曾担任会长),为这场波澜壮阔的民间收藏热潮推波助澜的人,自然生出颇多的感慨,也有些许欣慰!  相似文献   

4.
许若军 《收藏》2008,(6):162-162
最近复读2007年10月《收藏》杂志推出的“山西艺术品专号”(总第178期),愈感亲切。作为一位山西收藏爱好者,也作为《收藏》杂志数十万读者之一,心中感慨万千,涌动着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思绪和情潮。  相似文献   

5.
《收藏》2008,(6):163-163
青海贵南 索南项加 我对《收藏》杂志的总体评价是好的。指导性、实用性较强,信息量大。每当我的《收藏》杂志到来后,大部分同事都抢着看。虽然他们不细读文字内容,但广告和图片每期必看。我有时好长时间都得不到自己的期刊,可见他们也喜爱《收藏》。我建议贵刊以后应多针对普通的、业余的收藏爱好者。“说陶话瓷”中可多介绍民国至“文革”以前的瓷器,尤其是民用精品,因为这种,瓷器也许能碰得到,  相似文献   

6.
邹立元 《收藏》2006,(10):145-145
《收藏》杂志编辑部:我是乌鲁木齐邮政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是《收藏》杂志的忠实读者,感谢刊社同志们的辛勤劳作,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知识、财富和欢乐。中国逐步步入老年社会,饱经历史沧桑的老同志们,在晚年应老有所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收藏》杂志正是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它使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诸多门类的知识,拓宽了视野,从而对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使我们增长了对各类文物及藏品的收集、维护、鉴赏的知识,也为藏友之间搭起了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葛新仁 《垂钓》2002,2(10):1-1
我是一名鞍山的钓友。在2001年1月15日外出办事时路过一家书报亭,无意间看见柜台里摆着一本气度不凡又很时尚的《垂钓》杂志,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出于好奇,我特意翻开看了看,又很快地被杂志的内容所打动。于是我索性买了一本,我也从此开始阅读和收藏《垂钓》杂志。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收藏爱好者,读《收藏》2011年02期上《琳琅满目的徐州地区汉镜》一文,获益匪浅。但细读该文,总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9.
廖国柱 《收藏》2006,(1):153-153
作为一名迷于收藏的人,为感谢《收藏》13年来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特作小诗一首,祝愿《收藏》百尺寸竿头,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0.
贾关法 《收藏》2007,(4):166-166
初识《收藏》,是1994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翻阅报刊杂志征订目录时无意中发现有《收藏》这份杂志,她一下子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收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高鸿 《收藏》2009,(11):66-69
2009年5月25日《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焦点争鸣”栏目刊有王永林先生《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仔细一读,其内容好生熟悉,原来早在今年第1期《文物天地》杂志上王先生以“鉴画四说”为题发表了同样内容的文章;又,刚出的第6期《收藏》杂志刊载的《再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也是王先生所撰,内容与《书画鉴定谁拥有话语权?》《鉴画四说》一致。  相似文献   

13.
赵顺平 《收藏》2009,(5):163-163
作为一名齐家文化玉器收藏爱好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相关的信息。今年《收藏》杂志第1期、第6期相继刊登有齐家文化玉器的文章,读后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8,(2):175-175
在2007年12月7日的《开封日报》和《汴梁晚报》上,记者田宏杰和张文昭分别发表了“最新一期〈收藏〉杂志重点报道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和《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荣登〈收藏〉杂志》的文章,介绍了2007年第12期《收藏》杂志重点刊发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盛况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贺词     
《收藏》2009,(8):160-165
贺《收藏》杂志出版200期;《收藏》杂志创刊200期了,真是可喜可贺!;办好《收藏》杂志弘扬传统文化;祝愿《收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仇毅军 《收藏》2007,(4):167-167
我于1993年开始涉足收藏,也是从那时起爱上了《收藏》杂志。在我的壁柜里存放着从1993年1月份至今仅缺6期的《收藏》杂志,整整162本。14年来,每当我在收藏中遇到困惑,或在撰写收藏方面的稿件感到头脑空虚时,便想起《收藏》杂志,于是从壁柜里拿出这些或新或旧的杂志,细细阅读,从中找思路,找观点,找答案,找经验。由于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的不断教育、启迪,我对收藏文化的认识不断升华,鉴别能力随之增强。工作中我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坚守住警察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7.
王昆 《收藏》2008,(6):146-146
3月中旬本刊编辑部收到巴塞罗那一家华人开办的广告公司负责人沈宗平先生的来信,沈先生在信中讲述了公司一直在海外宣传和推广《收藏》杂志的相关情况,表明了他们推广杂志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也把能有更多人爱看《收藏》杂志和爱护关心国宝作为公司的最终理想,希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收藏》,表达了海外华人对《收藏》杂志的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8.
敏行 《收藏》2008,(1):27-27
风雨十五载,与君同船渡。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收藏》就是承载十万读者殷殷期望之船。当您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收藏》杂志从1993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15个年头。5475个昼夜的辛勤劳作,奉献给读者的是180期厚重的收藏文化大餐。藏深如海,艺无止境,我们肩负期望唯恐辜负,无一日敢懈怠,无一期敢敷衍,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2,(24):2
从1993到2013,伴随着无数读者的支持与呵护,《收藏》杂志走过了20载春秋。这是《收藏》杂志从诞生走向成熟的20年,更是中国当代民间收藏从觉醒走向腾飞的20年。20年来,《收藏》杂志与您一起经历了中国当代民间收藏从艰辛到辉煌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收藏行为逐渐走入无数中国百姓文化生活的发展轨迹。20年的存在,既是《收藏》杂志的责任与坚持,更是投身于收藏的您的执著与守望。  相似文献   

20.
巩天伟  羿克 《收藏》2007,(4):175-177
2003年初,《收藏》杂志总编杨才玉赴京出差,闲暇之余来到琉璃厂古玩街逛书店,他在中国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收藏轶闻》一书,出于对收藏类书籍的偏爱,当即买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