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当论及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祥林嫂的姓氏时,有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姓“卫”,理由是小说里曾写道:“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此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该姓“卫”。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已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鲁镇的有权有势者,也是个典型的势力眼,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也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6.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  相似文献   

7.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8.
阿Q“恋爱悲剧”之后,在未庄生计无着,不得已到城里混了一趟,谁知却顿时“阔”了起来,用时髦话说就是“中兴”了,于是得到了未庄人的新“敬畏”。通观未庄人对阿Q的敬畏,似乎只有两回。一回是阿Q自称姓赵,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之后;另一回就是阿Q“中兴”重返未庄之时。其实,未庄的人们似乎从未真正地“敬”过阿Q,赵府、钱府的人且不说,即使是王胡、小D之流,也敢于对他“大不敬”,甚而至于动手同他对打,让他碰几个响头,逼他承认是“儿子打老子”,或自轻自贱为“虫豸”。只是被赵太爷批了两个嘴巴,未庄人反倒对他有几分敬畏,原因自然不在…  相似文献   

9.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人物命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赶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吴妈、柳妈是鲁迅小说里的两个边缘女性,她们都是贫苦的劳动妇女,承受着来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她们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在《阿Q正传》和《祝福》这两部小说里,吴妈、柳妈均非主要人物,但她们却是与主人公阿Q和祥林嫂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人物,更是对阿Q和祥林嫂的命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们助推了封建势力,将阿Q和祥林嫂推向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15.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6.
阿Q不是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裁体和阿Q主义的形象符号。阿Q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朽典型。不把准小论的美学特征和《阿Q正传》的创作实际,就不能说明鲁迅刻画阿Q的深刻与伟大。《风波》以心理透视法,写出了张勋复群的历史基因和社会心态及其必然失败的现实结局。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贯串全篇,更是得鲁迅“所见者真.断知者深也”。酿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的灵魂绞杀。其武器便是私有观念的伦理表现——寡妇主义。鲁四老爷又是寡妇主义最坚决最残忍的维护者。《祝福》把祥琳嫂的悲剧心理、性格、命运集中于鲁四老爷祝福条典的活动中来到画、展开,其全部奥妙就在于此。“我”的形象揉进《祝福》的结构中,使之成为祥林嫂悲剧帝运的见征人和叙述者,更具浓烈的深沉的悲剧意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笔下两个悲剧人物阿Q和祥林嫂都有着传统美德--忍辱,但他们忍的形式、内涵存在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祝福》是短篇小说中的佳作。祥林嫂与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都是极富特色、极具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是旧中国妇女具有代表性的悲剧形象。由于时代和阅历的差异,现在的中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形象。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小说中祥林嫂的“四个三”——即三到各镇、三幅相貌、三重迫害、三番抗争。通过“四个三”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对作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目的的认识。一、三到鲁镇三幅相貌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劳动妇女。她的悲剧发生在封建气氛极浓厚的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所渭“张氏”、“李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李的”。但在先秦时代,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奴隶更没有姓氏,有的连名也没有,而且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姓氏的产生,大概可远溯到原始社会。姓从女生,该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同一姓代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说文》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表示姓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所以,古帝王其姓多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