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小鸟和守林老人》一文讲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虽语言朴素,却处处流淌出守林老人、森林伙伴之间亲情般的温馨。让人回味不尽。置身文本外围打量与潜入文本内部细读。收获颇丰,领略到儿童散文的特质、文题表达的准确、行文平实的奥妙、言语表达的智慧以及不同结尾的用意。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八《小鸟和守林老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读文,认识课后8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以文中省略号为切入点,增强动笔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体会和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3.
文眼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解读文本,能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线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文眼的位置、探析文眼的表达作用、理解文眼的根性追求、探究文眼的运用价值,让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指导孩子读《老人和夕阳》(附后)一文时,您可先让孩子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细节,然后再体味这些细节表达了老人怎样的神情志趣。比如,文章开头写老人在夕阳中走出来:“一位老人  相似文献   

5.
放飞孩子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6.
听一听 小鸟和守林老人 起初,鸟儿们非常惊诧:怎么来了个白胡子老头?是捕鸟的吧?打猎的吧?不像。带了一条黑狗,可没带猎枪。老人在树林里建盖了小屋,在树林里住下了。 奇怪,鸟儿们用晶亮的小眼睛彼此询问着,用它们鸟国的语言争论着。  相似文献   

7.
文本都是文与道的结合体,战争类文本中的"道"则更加明显。教学这类文本,教师要依文而教,顺生而为,抓住它的时事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特质,挖掘它的教学价值,采取起、承、转、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沉入文本,理解、领悟文本表达的主题思想,掌握它的表达艺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说理文在言语和表达方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密码。教学说理文,就是要选择相应的解码策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尝试与作者对话,获取说理文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质疑争鸣、对比辨析、历练表达,让学生理解、掌握说理文的表达特点,从而提升说理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9.
放飞孩子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只鹰逃走了.几天后,他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了,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0.
文学研究中的互文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说理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于说理文的教学,教师要依循文体特征,引导学生统整性地梳理文本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原始经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表达特质;要整合文本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晰事例的内在关联;要合理分解中心论点,引领学生在分类中厘清文本的基本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对说理文的认知,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2.
《生命 生命》一文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通过三个小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要扎根文本,品读文本,回归文本,迁移拓展,将课堂上出生命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2,(7):4-5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惑动。  相似文献   

14.
要使译文能够忠实表达原文的深刻内涵并同时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译者不但要充分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指涉,还要结合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质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分析《牡丹亭》的几个英译本,通过分析文本中互文标志的翻译,揭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转化是由外在文本的“文”向学生内在的“意”的转化过程,是把规范的、精美的文本语言转化生成为学生内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外在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学生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转化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情境对话:促进语言理解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表达语言的方式也会不同。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情境对话为创造多元理解、多元表达的个性课堂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16.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09,(9):160-160
现代文阅读及考查,体现于操作中,有文本类别的区分。原先的分类有社科文、科技文及文学文,又调整为论述类、实用类及文学类。大致还是对应的,只不过侧重及范围有别而已。三分法中,既有功用的区分,又有表达的侧重,不无混淆。其实文本的三分法,仍可缩为两类,即实用类与文学类。换言之从功用上看,仍旧是实用类与文学类。若要强调表达的侧重,也可表述为论述类与非论述类。  相似文献   

17.
封面作为新文学副文本,蕴含独特内涵,但萧红设计的《生死场》初版封面,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处于“失语”状态。图画是作家对作品内容或主旨的另一种形象表达,能补文字之不及。因此,萧红设计的封面也存在意蕴,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共同体”、“天—人”关系的失衡、黑土与母系、萨满文化与故乡的生命思考。这些表达也在正文本中得到印证,正、副文本产生了互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教学中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骤"释为"狂""疾"等意,在文意表达上存在着不合逻辑性,给解读文本带来困难。倒是把"骤"释为"屡次""多次"既能符合文字本身的历史含义,表达出文意的合逻辑性,又能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情感。抓关键字"骤"字对文本作出披文入理的辨识,这样就能在作者表达出的这种刹那性中走进作者情意兼美的心灵,实现真正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