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媛  胡萍 《西藏教育》2013,(7):20-21
2010年秋季,我区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明确指出:"了解建构生物模型的科学方法以及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模型和模型方法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
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过程中,为实现“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的课程理念,同时基于生物学科学习过程活动性的特点,本人尝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关于高中生物模型建构与课堂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提出模型建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型建构课堂活动中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思维乐趣、领悟科学方法,实现学与教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正>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会建立合理的模型并运用相关模型方法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现代高中生必备的学科素养。生物建模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形式或物质形式来建构生物模型,利用模型对生物学现象和规律进行模拟和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思路和方法。生物建模的精髓就是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感悟生物模型的科学美。  相似文献   

4.
一、内涵阐述模型建构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型建构能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可见,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及知识,自主构建一定的模  相似文献   

5.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式之一就是建立模型。通过生物模型的建构,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工具,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问题解决当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而形成生物模型的建构能力。就生物学科而言,模型常常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有时候还会出现多模型共用的情形,具体要视教学内容而定。  相似文献   

6.
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模型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形式,通过建构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品质。  相似文献   

7.
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模型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形式,通过建构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品质.  相似文献   

8.
模型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模型可分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形式,通过建构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品质.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物学研究在微观及宏观领域发展迅猛,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能对生物学的客观事物和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运用模型、模型建构和模型转换是一种有效手段,其常可以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化、显化,使思维指向明晰。尝试让学生进行同一事物的不同模型方式表达,或不同模型之间的转换,以深化学生对模型描述的客观事物,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52):122-123
在生物学的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家通过模型建构来解决实际问题,其过程体现不同的科学思维和方法。高中生物学习要求学生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将学科结构转化为自己脑中的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内容抽象、知识零碎的情况下,生物模型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67):134-135
本文主要阐述生物课本中模型的分类和三种模型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其建构模型过程以及不同模型的优势。学生在构建模型过程中获得完整知识结构体系,让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事物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模型法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用于简化、解决抽象问题的常见方法。将模型方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构建、运用科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新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模型解决分析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3.
模型构建教学方式是高中《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高中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作用,并详细研究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型建构教学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入建模思想的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建模思想的作用,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指导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模型是学生开展科学学习的方式,建立模型思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掌握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就相当于让学生拥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他终身受用的"本钱"。下面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  相似文献   

15.
宁旭 《中学生物学》2012,28(9):50-5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解建构生物模型的科学方法以及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建构生物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概括性的描述,是科学研究中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单描述方法。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模型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通过模型可以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并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来建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认知过程与模型建构过程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本研究从科学认知的视角探索出了一条模型建构的路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多种科学实践活动获取对同一事物多个侧面的科学认识,并构建出多个局部模型作为基本元件,进而组合形成复杂的全局模型,以实现“化繁为简、以简构繁”的建模过程,提升学生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因表达是遗传物质的一项重要功能。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构模型,对基因表达计算题进行整理归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基因表达计算试题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也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建构模型,合作探究,可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文章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基于生物科学史有效开展模型建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在生物学习中,模型是非常吸引学生的感性材料。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构建物理模型进行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