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P+去"结构语义复杂且存在歧义结构,研究价值甚重。语义关系方面,从"去"的词性和由此所组成的两种类型的短语结构入手。歧义结构方面,从"去"的词性、VP与"去"语义关系及VP的不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分析该歧义结构中VP和"去"之间同时包含两种语义关系的原因,并通过变换分析法和配价分析法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3.
关于"给+VP"中"给"的作用,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众多,但观点众说纷纭。我们沿着"给"的虚化轨迹分析发现,"给"在"给+VP"中其实是一种转喻用法。统计语料分析表明"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充当焦点标记;二是激活"给"事件,使"给"事件与"给+VP"结构中的其他事件生发交互作用,并将作用的结果置于句子的焦点位置上。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8,(1):77-82
现代汉语语境中,存在着"VP1+不+VP2"和"VP2+不+VP1"的表意形式,如"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类。该格式中,由于"VP1、VP2、不"这三构成要素前后顺序的不同,会形成选择、预设条件等不同的表意模式。这应该和"不"的否定辖域及VP1、VP2的内部动宾关系有关。通过对比分析"VP1+不+VP2、VP2+不+VP1、不+VP1+VP2、不+VP2+VP1"四种格式,探讨其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5.
潘明珠 《考试周刊》2015,(17):171-173
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8.
刘宇 《海外英语》2015,(2):67-68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比三类"谁让"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意义的特殊"让"字句—特殊"谁让+N+VP"句。文章立足现代汉语语料库,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来研究特殊"谁让+N+VP"句的语义特征,并对特殊"谁让+N+VP"句做了语义类型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去"是一个典型的位移动词,在"去VP"结构中,这种位移通过隐喻由物理空间层面投射到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等非物理空间层面,从而造成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去"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皖北口语"很+VP"中的V是动作动词,不具有"客观量度,"V后宾语可带可不带,主语主要为第二人称,常用于祈使句。这些与普通话形成对立。皖北方言"很+VP"表达出言说者强烈的主观性,言说者对言说对象有强烈心理期待,这种强烈主观性使得不具有客观量度的VP具有了主观量度。  相似文献   

12.
杨永龙 《中国语文》2012,(6):525-536,576
本文试图证明汉语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有关联。注意到:1)最早的"VP去"见于汉译佛经,其后多见于和佛经有关或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历时文献中;2)"VP去"往往与"D+去"同现,与此相对的是"去VP"与"去+D"同现;3)在SOV语序的女真语、《元朝秘史》以及现代涉汉混合语中,相关语序也是"D+QU(去义动词)"、"VP+QU";4)"去+VP+去"是两种语序类型的目的构式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王巍 《现代语文》2014,(4):87-90
汉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型,因其复杂的句法表现和内部结构而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在乔姆斯基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对"字句中"NP1+对NP2+VP"句型的句法结构,并对其生成方式进行推导,揭示其内部结构间的语法关系以及具体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有+VP"中"有"的功能较多地表现为强调聚焦,随着语言的发展,"有"的情态动词功能日益凸显。本文揭示了"有"强调聚焦功能的局限,论证了"有"表"能够、可以"的能愿动词功能;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有"表两种功能时的语言条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差点儿+VP"结构一直是语法学界热议的论题之一。从语义方面入手,侧重分析语义指向,结合语用对该结构进行解构,探讨"差点儿没"的划分歧义的方法,有助于这一语法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到+NP+VP"中"到"的词性有动词说和介词说,目前趋于介词说。但是,大家并没有很好地从方法上证明。同时"到"作为动词,相关结构的处理没有弄清楚。本文从动词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论证了"到"的动词性质,"到+NP+VP"结构中"NP"主要有时间和处所两种类型,"到+NPc+VP"是连动结构,"到+NPs+VP"是紧缩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不想"和"不要"对情态助动词"要"进行否定时,在意义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大量语言事实证明,"不要+VP"也时常被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否定意愿。本文基于CCL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归纳出兼语句"我+不要+你+VP"格式中的"不要"所特有的情态意义分布。从总结出来的义务情态"不要_1"和意愿情态"不要_2"出发,对"不要1"进行句法成分的描写和观察,并对"不要_2"的语义偏离现象做出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解释。运用语义分析领域的相关方法对"我+不要+你+VP"格式的深层语义内涵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揭示该格式的层次结构和语义指向,以期对"不要"表主观否定意愿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