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浙江省上虞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全国STEM教育第二批种子学校、浙江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学校。学校创建于1956年,现占地230亩,有229位教职工,1 982名学生。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德力具足”,语出上虞籍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非韩》,学校为“德”与“力”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构建虞中特色的“健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两条基本路径,是让“德力具足”中的“德”与“力”分别落到实处,既健德又健力,并行不悖。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中,科技教育属于健力课程的创造力板块,通过架构分层、分类的科技教育体系,创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学校,培育身体健美、心理健康、素养健全、人生健强的现代学生。  相似文献   

2.
湖南”新资     
鞍山市铁东区湖南小学创办于1984年,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铁东区湖南地区。校园内绿树环绕,鲜花丛丛,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多年来,学校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为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办学:以“整合”为基本策略,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等主体课程结构;建立了以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良好性情的情感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开展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牵动的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学校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成立“校园教育交流坊”,创建“学习型校园”,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双…  相似文献   

3.
陈霞 《宁夏教育》2013,(5):34-34
特色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德育为首、全面发展、英语见长”的办学理念下,学校以英语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等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引领着师生共成长。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福建省夏门市东孚学校,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以“防震减灾”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成为福建省首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由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东孚模式”为依托形成有特色的生命教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引领学校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夏  肖英 《人民教育》2023,(10):27-29
<正>多年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一直坚持以戏剧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为引领,通过课程开发、队伍建设、资源融通等方式撬动高中育人方式转变。2019年,学校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从此进入“后特色”发展时代。一、构建美育新格局,实现特色发展新突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作为一所以戏剧艺术教育见长的特色普通高中,学校在多样化办学、  相似文献   

6.
“双减”背景下,探寻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化建构及实施路径,实现以体育人目标。以“无体育,不三小”品牌建设和课题研究为载体,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创新发展。以体育为龙头,谱写百年老校创新发展新乐章,以体育为突破口,激发学校教育强劲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参考》2011,(16):F0004-F0004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城双语小学是洛阳市级标准化小学,洛阳新区的明星学校,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学校以“课程化校园建设”特色享誉中原。吸引了无数教育同仁参观学习。近年来,在多元课程管理理论引领下,学校秉承“国学立品。双语育人”的办学理念,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全面开设双语教学。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课程多元化。学校搭建了多种综合性课程活动平台:课程化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行为艺术、家校联欢、无伴奏合唱、特色跳绳等等,学生的综合素质、生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课程具备“体用双练”的技能习训与体育育人的双重效能。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实践,应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创设课程思政与学校教育“三全育人”格局,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式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于民族地区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徐洁 《上海教育》2014,(13):85-8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内涵支撑,学校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构建学校文化场,培育健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以“红领巾足球文化”特色为起点,统整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快乐”类、“成长”类、“体验”类、“特长”类校本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教育》2023,(17):2+97-98
<正>朝阳一校沈北分校是跨区合作办学的公办学校,2017年建校至今,共有两个校址,一所幼儿园,形成集团化办学规模。学校传承总校百年历史积淀,深耕沈北大爱活力教育,守正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在“用爱打造活力教育”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打造一支“四有”活力教师团队,构建“活力课堂”四学模式,努力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炜 《中小学管理》2023,(11):38-40
为破解办学困境,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以“多彩云山”办学理念为引领,探索学校整体变革的校本化路径。一是凝聚众智确立办学理念,依托“人人表达”和多元主体议事决策机制,将办学愿景植入师生心中,引领师生同向同行;二是在构建“育彩”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劳动课程、德育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等特色课程,在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办学品质;三是通过专业引领,以高质量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天津教育》2014,(15):F0002-F0002
快乐、幸福是“金色童年”教育的核心理念,“挖掘潜质,发展才能,为幸福人生奠基”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着力拓宽途径,创新形式,不断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以基础课程为根本,以拓展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活动课程建设为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育形势下,如何高举教育“旗”、出好管理“牌”、下活特色“棋”、奏响质量“曲”是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笃定创新聚学校发展灵魂、立足课堂激学校发展活力、特色内涵显学校发展个性、人本管理促学校和谐发展是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家门口的好学校”应该是以均衡为前提的优质,就是要以一流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环境设施、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江山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引领下,营造温暖有方的学校环境,努力实现“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情报参考》2007,(5):F0002-F0002
呼家楼中心小学作为北京市奥林匹克示范学校,作为全国校园文化优秀校、北京市模范集体、德育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田径体育传统校、健康促进学校、课间操示范校,以“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为宗旨,深化“三礼”“炎黄传承”校本特色,将奥运教育与学校德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改善育人模式,创新活动品牌,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领他们了解奥运、参与奥运、服务奥运,提高道德水准和健康素养,在“弘扬民族文化.放眼世界文明”的教育进程中,存留精神遗产.实现“做中国人,做现代国际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博览》2024,(3):80-81
<正>一、学校简介温州市上陡门小学多年来坚持以“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秉承“悦于心,笃于行,臻于善”的校训,在“上善若水,止于至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践行五YUE课程,深化课程建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良好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林雯 《教育》2014,(9):49-51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推进“学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双特”工程,以创建体育、艺术、科技、学科教育及学生社团等特色为抓手,在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设置、特色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打造学校发展品牌.近年来,学校整体办学品位和区域教育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溪市群力小学以“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健文化、创特色、铸品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理念。通过语文校本课程研发,构建“书香校园”,让师生在全面育人的文化气息熏陶和感染下,得以智慧、深刻、灵秀,彰显“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走向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内涵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潘旭东 《文教资料》2006,(13):209-210
作为实施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中介——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其核心在于学校体育课堂课程的实施,因此提出:学校体育课堂课程的实施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变推动为互动,切实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理念;变重视体育教学结果为重视体育教学过程;变以“学科为本”为“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体育校本课程属高校校本课程体系,是我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武夷山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以弘扬武夷文化为主导,以“终身体育”链接为目标,建立突出武夷特色体育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推动武夷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