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涵泳课文。因为语文课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选人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揣摩、品味.让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就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也符合“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2.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走遍干山万水”这一专题,编选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人文感悟的维度看,三首古诗词、三篇散文及“语文园地”有机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  相似文献   

3.
冯芳 《学周刊C版》2011,(10):117-117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六年.阅读教学也就不过三四百篇课文.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如今新知识极其丰富的“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石翠花 《成长》2020,(4):113-113
生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组织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师应该达成聚焦“用课文教语言,用语言学课文”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观点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在于:一方面,课文是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感受这篇课文;另一方面.学生现有的语文经验却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调整现有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三条路径殊途同归,应根据落差的状况选择适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8.
一、引课解题的情境感染 “引课解题”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应注重它的吸引力。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用情境导入法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认真的端详过自己的父母吗?对亲情的感受有过吗?尤其是逆境困难时的亲情体会过吗?从题目中“爸爸”所引出的亲情的情境感染,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带来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现在语文教学的大气候跟前些年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人文性的确立、新教材的使用和近期新课标的颁布,应该说为语文教学创造了相对宽松、相对理想的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我们可以大胆一些,大气一些,进行非应试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一语文是最体现人文性的学科,因为课文是文质兼美的,学生是生动活泼的,老师又是最具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课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语文、感受语文,在体验和感受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但无可否认,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没有把课文当…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当下,许多老师正在潜心研究语文“情感型课文”的教学。“情感型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一块,但是语文教材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略读课文是依从于精读课文而存在的一种课文形态,精读课文是主要的,略读课文是次要的。我认为,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介于精读课文与独立阅读课文之间的一种课文类型,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考虑,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精读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14.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组以“关爱家人”为主题的文章。读着这一组课文,学生定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更能体会到关爱家人后那幸福的感觉。教学本组课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体验,然后让学生剪贴一幅图画,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表达亲情,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从能力的角度而言是“听、说、读、写”,从知识的层面而言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句连成章,文章中又包含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要素。前者是隐性的语文,后者是显性的语文,提升语文素养,主要立足于此。而当下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依托课文,随着语文教学语感论的流行,基于课文学习的逻辑思维渐渐为语文学习所淡化,本文就谈谈显性语文中的逻辑对于课文学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各类版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亲人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我们姑且把这类课文称之为亲情类课文。不久前,江苏省丹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从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爱如茉莉》《姥姥的剪纸》等10篇课文,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7.
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略读课文相对于精读课文而言,时常被教师冷处理。实则略读课文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性阅读、拓展性阅读、重点性阅读入手,在感受文学作品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直观“教具”和“学具”.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情趣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课堂需要重视插图,学生需要牵手插图,本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对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插图使用的现状、插图利用的情况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则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部分。“我的发现”编排了四组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记记”精选了《三字经》中部分经典文句,让学生在读背中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读读背背”安排了本册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意在对本册略读课文中的词语做一个总结;“趣味语文”则安排了一则谜语,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第4课课文。为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理念,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