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稳步并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嵌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双重属性特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既要确立“类型”之特色,也要保证“层次”之质量,遵循教育结构与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技术应用导向和职业导向的实践逻辑,满足经济社会与个体发展多元需求的现实逻辑。要从“层次”和“类型”两个维度科学定位其区别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从遵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逻辑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对接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专业建设数字化升级,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强化校企“双主体”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入手,以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给我国产业升级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及认知误区,以厘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区别,分析其人才培养特点,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及产业转型的技术发展两个方面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即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前提,优化学科建设路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构建更加符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鉴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职能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高职本科专业,是推进高职层次上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大学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以"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徐涵 《职教论坛》2022,(1):121-128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这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经济界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积极回应。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采用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其应用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重构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依据产业需求,设置职业导向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根据职业需求,建立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而开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工作,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实践领域的一种探索。至目前为止。2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在地域分布、院校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及师资状况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区域不均衡、院校性质比例严重失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职教特色不明确,难以凸显与专科层次的区别;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电子信息大类,而农林等专业大类缺失;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与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等。基于此,未来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亟需采取如下发展策略:推进西部地区开展职教本科试点,加快推进公办高职院校升格工作;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教本科的"高层次";重视专业多样化与动态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双师"标准及制度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催生的产物,担负着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据此定位,提出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作法是: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化本科职业教育;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学业与职业的互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保障;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地(企)合作,联合培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大批量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先行,亟待理念层面的正名,并明确方向性的规划和指引。笔者理性审视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同质性,指出两种类型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情景化教学实施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同质与关联,进而提出高职应用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原则、思路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取向,并指出现场工程师导向的专业课程行动。  相似文献   

9.
“联合培养本科”和“‘本科层次’四年制专科”以职业专科院校为实施主体,在全国范围广泛施行,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在职业专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首先要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教育的差异,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专业对接职业,界定职业范围,确定人才培养类型;按照职业能力分级定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引领,开发专科与本科能力贯通的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支撑课程和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属性。另外,“联合培养本科”要处理好学历公平问题和不同类型教育培养方向问题;“‘本科层次’四年制专科”要处理好能力和学历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科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我国目前深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改革的关键。当前我国还缺乏建设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经验,在前期试点阶段,各相关主体应在充分认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定位的基础上,深刻把握试点工作在落实类型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适应现代职业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办学和教育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开创政府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格局;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和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完善教育体系,彰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高职教育特色,力争尽快取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实践突破。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发挥出“1+1>2”的教育融合效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价值导航,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支撑。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关键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统领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发展模式,建立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课程共建机制,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共享平台,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动力机制,完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保障机制。思创融合可以实现双赢,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实现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共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双创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热点,但诸多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理念上的偏差。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与分析,从高职生双创综合职业素质结构的视角,论证双创综合职业素质核心要素与专业能力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专创融合是高职双创教育实践的逻辑起点的结论,并提出通过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高职生双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双创课程内容选择、双创课程设计及双创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进行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从而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美国《2006年卡尔·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改进法》、白宫于2004年发布的《新一轮美国创新》和布什总统在2006年2月签署的《美国竞争力计划》等美国政府文献的分析,阐述了当前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关注热点.尤为明显的变化是:2006年的《生涯和技术教育法》就是用"生涯和技术教育"取代"职业和技术教育",从而将原先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延伸到毕业的工作阶段,以及尤其通过设立"帐户"的方式扩大对在职工人培训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outcomes of the effort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EE) countries to make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broader social and economic goals. It focuses on those 11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which became members of the EU in 2004 or following this date. First, it presents a short analysis of how educational goals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broader goal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progress before and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after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t then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accession of these countries to the EU,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some European mechanism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linkage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al-economic progress.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the relevant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s,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nd policies, most of them generated by these mechanisms, in the light of a number of selected indicators. A key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is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approach of the EU has been a major engine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E region, but most countries still need further efforts to translate this approach into coherent and effective national policies and to implement them so that they produce relevant and significa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as forwarded in Yrjo Engeström’s version of expansive learning offers the people of South Africa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practically realise the objective of a more culturally inclusive and relevant education. By recognising and harnessing the divergent and even opposing principles and values within indigenous and modern western knowledge traditions, the expansive learning framework provides a vehicle for implementing the kind of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conceived of by such policies as the country’s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 (IKS) Policy and the Science-IKS curriculum. It is argued that this approach has the potential to take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initiatives beyond their current impasse in policies and bureaucratic institutions by generating new forms of cultural activity from the very conflicts inherent in the project. The principles of object orientation, multi-voicedness, historicity, contradictions as a driving force and expansive transformation are outlined at the level of interacting western and IKS, but shown to be operationalised through learning and research activity at a local level in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so that they generate new practices and policies from people’s daily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政党、国家和社会的有用性,反映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政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对提高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摆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般网络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网络教育的关系,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信息量小、传统传授的误教误导、教育者自身不足、受教育者的认识误区、不良行为和风气进入高校校园并扩散泛化、教育内容传播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呈现逆序现象等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在精神底蕴上相通相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该与时俱进,把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构建“泛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体系。在“泛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施上,可以采取将马克思原著内容尽可能地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寓通识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开设通识教育类课程等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把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建立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Using PISA and PIAAC data from twelve OECD countries, we examine the gap in cognitive skills among immigrants and natives and evaluate how those differences have evolved over time. We also consider how demographics,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 quality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kills of young people with immigrant backgrounds. The results show, first, that some convergence in skills occurs between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natives over time. Second, demographics,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 quality variables all contribute to the achievement gaps across different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