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晓龙 《东南传播》2020,(12):114-116
将新闻故事化,讲述一个好故事是当下媒体所追求的叙事方式,其强调发掘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矛盾等结构性力量。法治节目是以司法活动为关注对象,通过案件报道为社会公众提供间接的法律经验,承载着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理念的社会教育责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法治节目往往刻意制造悬念与噱头而选择性忽视论理与释法,出现只见"故事"不见"法"的现象,这与其对故事化的极致追求所引发的选择性报道密切相关。法治节目中的选择性报道极易引发新闻报道与司法权的碰撞,对此应进行审慎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法制新闻深度报道是法制新闻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代弘扬中国法治精神的重要手段。法制新闻是通过对典型法制案件的报道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基于此,本文从法制新闻与深度报道的内容入手,以国内著名的法制节目——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节目作为分析对象,说明目前我国法制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并研究法制新闻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中国法制新闻深度报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些知名、热播法制节目为样本,分析了电视法治节目中女大学生的涉案主题、女大学生在案件中的角色,以及节目对女大学生的语言呈现。研究发现,目前电视法治节目对于女大学生媒介形象呈现仍带有一定的偏向性。  相似文献   

4.
公安、检察、司法审判的工作领域,历来是传媒重要的新闻源,因为这些领域发生的事件多数具有突发性和冲突性;而新闻价值要素中,冲突性、异常性等,亦是记者选择事实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现在电视台的各个频道纷纷开办不同名称的法治节目,多得经常让观众搞不清楚这个法治节目与那个法治节目分别属于哪个频道;专门的法治类报刊也很多,例如北京就又出了一份与晚报捆绑在一起卖的法治晚报。传媒与公检法的关系如此密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认识清楚公检法领域工作的特性,探索法治报道中的一些规律,使我们的报道真正为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泰豫 《视听界》2006,(2):55-57
在2005年全国电视法制节目理事会上,中央台和各省电视台法制频道及栏目的负责人对江苏卫视的《探案俱乐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希望,认为“这种新型法制节目的出现,有可能带动法制类节目的变革”①,我们把这种“新型”法制节目且称为判案竞猜节目,此类节目主要通过情景短剧展现案情,竞猜者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完成案件推理。节目融合了悬念、戏剧、益智等众多娱乐元素,它以案件逻辑推理为内在节奏,将竞猜判案作为中心环节,通过选手或固定嘉宾的竞猜使案情真相水落石出。《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两大王牌法制节目就曾以判案竞猜节目作为节假…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国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大众的法律意识也有显著提升。但一些法治节目还停留在较为陈旧的节目样态,在内容、形式、传播效果和社会反馈等方面已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学法、用法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电视新闻频道《律师在现场》栏目的实践为例,探讨在融媒环境下如何创新法治节目,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民众的法治素养。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7.
张暾 《新闻世界》2013,(6):102-10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以其客观、深度、全面的报道成为当今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作为新闻节目中难度最大、层次最深、涉及面最广的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质量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剖析当下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困境,分析其发展趋势,探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8.
黄斌 《声屏世界》2002,(12):35-36
作为法制节目重头戏的案件报道,以其揭露案情真相,打击犯罪嚣张气焰,震慑犯罪分子,警示教育后人等特点,备受青睐。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案件报道虽然量多面广,成绩不小,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程式化、简单化、幼稚化、片面化倾向,存在着法制节目包括案件报道不讲“法”的现象,若不加以克服与改正,案件报道之路将越走越窄。在回顾案件报道的风雨历程,反思案件报道的诸多问题之后,笔者以为要在充分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以下“八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维涓 《中国记者》2015,(4):104-105
法治新闻是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施行和涉及法律法规事务的新闻,其中以案件报道居多。在一般的法治新闻中,刚性的、客观的、冷硬的报道较多,怎样适当软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较之其他问题性报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一般性问题报道的规律外,还应在案件的准确性、法律的严密性、术语的严谨性、镜头的客观性、前后的关联性和编辑的逻辑性上下工夫,做到“吃透案情、拿准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一、吃透案情拿准问题问题性报道,在电视行业也有人称之为曝光类节目。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就是利用电视传媒,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司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在实体和程序上存在的问题予以披露的节目形态。它属于新闻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对司法和行政执法实施有效…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案件报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一个重要部分.案件报道在揭露违法犯罪、教育广大群众的同时,也容易给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隐性的"情感伤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案件报道理应更充分地人文关怀,提升报道品位,发挥推进法治进程,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胜军 《今传媒》2012,(11):29-30
作为法律类节目主持人,报道过无数的法律案件。本文通过作者曾经报道过的一起违背公序良俗、违背法律的案件,透视百姓的不懂法、不守法,说明法律类节目存在的必要性。法律类节目应该多选取和老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件,宣传法律知识,使受众在听节目,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序良俗,营造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法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也会使法制报道受到一定影响。目前,见诸报端较多的还是刑事、民事案件,对于合同法、国际法、行政法领域的法制报道量明显不足,忽视对许多事件虽小却具有典型意义案件的深挖。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在当下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受众流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电视台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形式的独特性。基于时政新闻在地方台的重要地位,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以求使时政类节目更具创新性,从而吸引观众。  相似文献   

15.
政法宣传对营造法治环境,推动法治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典型案例,以辩证视角指出当下政法报道的三大误区,从新闻伦理、法治思维、价值选择、报道技巧等方面入手,探求政法系统宣传报道增加人文温度、提升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让人们提高法制观念及意识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电视媒体的优势是法律教育及引导,使其人们可以认识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宣传平台是电视法制节目,本文主要以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为例,对电视法制节目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以实现普及法律的目的,采用多种形式来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为法制社会建设的推进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案件报道在揭露违法犯罪、宣传法制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处理不好,也容易给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所以,记者和媒体既要有较好的法律知识功底,同时也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与操守,要有良好的人文理念,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案件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对社会公众进行良性导向、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法制节目担负着倡导正义、传播法律知识的社会责任,通过拍摄与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件,可以使观众通过节目知法、懂法,引以为戒.下面,笔者就法制节目中执法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探讨. 行动成就人物:利于塑造执法人物形象的案件类型 法制节目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是凸显执法人员的智慧、英勇,通过展示执法人员的办案过程营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震慑感,给予观众“邪不压正”的稳定情绪.以下五种类型的案件,有利于在保证收视趣味性的同时,塑造正面执法人物的威严形象,平衡案件中执法人员和罪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如何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如何使广播法制节目让人一听就懂、一听就会?从事法治节目制作的广播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故事化处理手段运用到节目制作过程中,使严肃、抽象的法律常识和政令法规以更加亲民的姿态走进百姓心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节目的价值理念彰显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二十多年来,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以传播法律知识和增强国民法制意识为目的,始终把法治、道德、社会作为核心内容,其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每一个脚步都记录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并在当前到达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水平和影响。一、电视法制节目传播价值理念的演进过程由于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从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