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应当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同遗产的性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将其中合理因素加以继承和改造,为现代的法制建设服务,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历史和传统是无法割裂的,传统注定要对现实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完全摆脱与过去传统的联系。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构建现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中国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与对立,探讨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在现代法制社会,抱守传统的法律文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需要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解读传统法律文化,提取和挖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适应现代教育法制的因素,正视传统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观的冲突。在当前的教育法制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国法律汲取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合理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释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着重探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探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明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处理。本文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涵义和特征着手,分析了它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几点冲突,据此论述了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李桂红 《天中学刊》2004,19(6):29-31
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现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还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教育法制建设离不开特定的法律文化环境,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实施,都深深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影响。在现代法制社会,抱守传统的法律文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而需要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解读传统法律文化,提取和挖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必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法律制度也对法律文化有相应的巩固和引导作用。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演进,但其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前的法律制度构建依然要以传统法律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进行引导,进而构建更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法律制度构建的目的不只是在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备性、发达性,还在于其对传统文化转型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德兵 《华章》2007,(7):41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负面影响,提出现代法治建设要对传统法律文化思想进行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10.
传统法律文化是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和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历史的沉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其固有的逻辑进程和自身延续性的道德价值观和秩序准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支,是世界法律文化宝库中闪光的瑰宝,对待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既不能武断的一言以蔽之为“死的法系”,也不能陶醉于“国粹”的赞美诗中,而应当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文简要阐述了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着重从法统和法体两部分来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并简要提出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以期对今日的法治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儒家恕道与中国古代法律化传统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使中国传统法律化表现出鲜明独特的公法化的个性特征。本从恕道的渊源、内涵及法化品性入手,阐述了其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化的影响,并剖析了恕道、法律化传统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法系,对现代化的中国法律制度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为实现依法治国,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现代化改造,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4.
吉海荣 《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38-39,62
沿着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进路,讨论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制度与理念脱节的问题;文章提出以独立的思维,开放的思想,摒祛“本土”与“西化”的争论,将人类一切法律文化成果都看作一种资源,进而探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法律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儒家人本主义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制打下了人本主义烙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中的德主刑辅、贤人治国、谨狱恤刑及重义轻利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一个国家要进行现代法治建设应根据本国国情将外来法与本土法结合起来,以本土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扬弃和改革。目前,我国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应将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我国实现法治的根基。引进、借鉴外国法律制度,不断总结完善我国的经验,特别是西方法的主体意识、权利本位和尊重人权等方面,正是我国法律文化应该充实和改革的方面。同时。在移植外国法律制度时还应注重其理念的研究,否则就不能深刻领会该制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1917年后,梁启超肯定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循民本主义,以自由、平等为崇高理念;循世界主义,纳博爱精神于其中,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西方社会存在真正的法治精神,以权利为本,迷信“科学万能”,排斥道德的作用。梁启超主张立足于中国传统,走“化合中西”之路,寻求一种新的文化综合,使人类全体都得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存在的滞后性表现在法律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才能全面推动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法系之所以被日本所接受.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的法律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原理、原则的实践与理论根据,而且在于中华法系包含了许多跨越时空、历久常新的价值和合理性因素,包括其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化基础和接受中华法系伦理法制的亲情关系的社会基础,及接受以维护君权至上、君权神授为立法宗旨的与古代中国相类似的政治基础.同时,日本民族适合其本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具体立法活动与法制建设,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法系的基石,更加渲染和烘托了中华法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