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背景材料客观地表现记者的观点和倾向。 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要求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允许记者在新闻中发表议论、褒贬是非。于是,西方记者便通过选择事实和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表示自己的好恶观点,显示出无可指责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它是新闻记者识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的集中表现,是记者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一种特殊素质。新闻敏感的强弱,对一个记者能否发现新闻线索、能否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报道关系极大。新闻敏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2)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能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兴趣;(3)及时判断某一事物是不是新事物;(4)能够判断对某一事实的报道会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5)能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个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6)善于预见事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事实的本质,硬挖、硬扭出一个角度。找角度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准确把握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与本质的联系。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而本质是事  相似文献   

4.
传媒报道应是客观事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传媒报道中,有两类新闻不符合新闻职业规范,一类是由记者参与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媒介策划”的新闻,另一类是由企业策划的新闻,而新闻媒介为其提供了发表的平台。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媒介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客观发生和存在的,而是由媒介或企业“制造”出来的。 媒介在制造的事件中,扮演了有悖于基本新闻理念的尴尬角色。新闻工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传媒的职责是报道客观发生的事实,传媒介入事实的进程,违背了基本的职业规范。企业  相似文献   

5.
徐鷃 《新闻窗》2008,(6):66-67
一、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素养界定 1、出镜记者界定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是:“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为: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者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情感     
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客观真实。它是决定一篇新闻是否成为新闻的基础,但作为报道新闻的主体——记者和通讯员,具有社会性,他们存在着社会心理状态。由于其生活阅历、政治倾向,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因而对选择事实、叙述事实和确定报道角度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则是新闻情感的外观。心理学家对情感的经典定义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新闻情感,则是记者通过报道新闻事实,在事实上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它是记者、通讯员个性心理和受众社会心理的统一。新闻中的情感是由新闻事实诱引而产生的,记者、通讯员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8.
摄像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有人说他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这说明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冲在新闻前沿和亲临现场的事实,也是摄像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个性所在。角色意识和思维方法主要是对新闻摄像记者讲。摄像记者以摄录图像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是按照新闻摄像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这种角色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政治导向是首要的,但新闻也有情感导向。情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细致入微,感染力、渗透力非同一般,作用面大而且深远。在新闻中怎样正确把握情感,传导情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无情” 有一种观念认为,新闻“应该把指称功能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功能”,“情感功能应该控制到最低的程度,以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新闻记者、编辑在传播消息时,如若有了对消息的评价或定义,受其控制来处理消息,那就是“情感功能占支配地位”了。(《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147页)这个观点是可商榷的。新闻当然要首先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是怎么回事?”(即指称功能)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但这个“事”中并不是没有情感或“情感功能”都很低。如长江、黑龙江、嫩江发生大水,几百万人家园被冲毁,急待救助。这个事实本身就有强烈的“情感功能”。对于即将发出的新闻,发稿人一般都是有“评价”的,这种“评价”在采访中实际上已初步形成,否则记者为什么要采写播发这一新闻呢?对新闻有“评价”,有情感,并非和新闻的公正、客观必然对立,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许多情感因素浓的新闻事实,如果抽掉本来有的情感内涵,冷若冰霜地作报道,这也难说是公正客观的。 在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事实是有情的,应该恰当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戈 《新闻传播》2009,(10):29-29
新闻敏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集中表现。它表现为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它的核心是要具备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来自新闻实践.但是并不因为记者有一定的新闻实践就自然有了一定的新闻敏感.它需要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意识地不断总结积累。要广泛积累知识,深刻分析了解形势,全面熟悉各方面情况:努力学习成功记者的新闻业务经验,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坚持不懈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事实进行追踪和规律性的探索。这是提高记者“准确的新闻辨别能力”,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面是纷繁复杂、变化多姿的现实,一面是形形色色,众口不一的受众,独居两阵之间的是记者──这样一个极具魅力又极其艰难的角色.它的魅力源自于其角色层次的丰富,而它的艰难又恰恰产生于对这些丰富层次的把握与控制.本文试图给记者的角色一个恰当的定位,并在这个座标上对记者角色进行分析与探索.记者,是作为新闻传播的具体化形象存在和活动的。要对其定位,则必须从记者的“生存环境”入手,深入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去。新闻传播过程;大致可以表述为,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层出不穷的事实进行选择、判断,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也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能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程度和思想水平的高低。从前一个意义来看,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事实本身所固有的。一个事实能不能被群众认为是新闻,是否值得作为新闻在社会上传播,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需要选择。从广义来说,它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包括群众对新闻的选择;从狭义来说,它仅给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的目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不是“有闻必录”,“有事必报”,而必须着眼于受众的需要,着眼于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质。所谓的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如果记者新闻敏感强,就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敏捷、精确地识别新闻事实,并把最有价值的新闻从普通的新闻中抢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轰动的社会效果,它需要记者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锻练和培养,逐渐积累而成。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记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记者的新闻敏感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记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来自记者平时刻苦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也就是说,必须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新闻敏感。 我们从事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新闻工作,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平时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略谈记者的新闻敏感矫阳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发现、判断的能力,它是新闻记者长期实践而养成的职业上的“条件反射”,是新闻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对于新近发生的一个事实、现象,是否有经过采写传播出去的必要,它有什么样的新闻价值,需要...  相似文献   

20.
“客观新闻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西方新闻学中 ,专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的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同时 ,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 ,而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新闻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 ,它使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一种信念、一种标准、一种价值观。西方学者对新闻客观性有许多批评性见解。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 :没有纯粹的事实 ;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但新闻工作者又普遍认为 ,这种解释应该也可以采取一种客观的形式和专业的规则 ,从而使主观意志对客观事实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客观性从一种信念变为一种程式 ,变为一种对新闻事实的处理常规。客观性尽管并不完美 ,却是一个可行的“规定原则”。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普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