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媒介批评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概括和抽象新闻实践、演绎新闻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抗战初期他就撰文批评当时战区报刊匮乏的不良文化生态,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他又及时撰文对抗战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变化进行总结,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述。范长江以是否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以读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新闻传播作出具体评价。其媒介批评透过现象直逼本质,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站在中国本土视角上,阐述了媒介批评的定义、内涵及外延;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媒介批评的目的及意义;提出了目前中国媒介批评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电视批评的媒介生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着中国当代电视批评的发展走向和话语空间.本文从电视批评主体、批评对象、批评手段、批评风格、批评理论、批评生态等各环节对中国电视批评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郝雨 《当代传播》2012,(2):39-42
一、中国媒介批评的雏形及原生态一般来说,人类媒介发展的几个阶段(所谓"五次革命"),其时间上的边界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现今也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物,能够佐证其各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所认为的与媒介发展几乎如影随形的媒介批评,却不容易找到如此清晰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人类早期,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尤其是"纸媒")还没有出现之前,媒介批评文本的诞生和留存,是难于  相似文献   

6.
赵梦媛 《今传媒》2016,(12):35-37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更加多样化,媒介批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具有实时化、批评主体全民化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真实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那么,媒介批评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在媒介批评方兴未艾之际,这是一个不能不加以明确阐释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  相似文献   

8.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到90年代逐渐进入内地传播学者的视野,媒介批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媒介批评实践也随之广泛展开。从近几年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我国的媒介批评的探索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就是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聂畅 《新闻世界》2014,(6):108-109
随着web2.0时代的来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媒介批评的生态。通过微博这个平台,普通公众获得了媒介批评的话语权,同时由于微博媒介公开即时、交流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微博已经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但微博上的媒介批评还有待改进,需要理性、客观、规范的态度和辩证、全面的思维。本文通过对媒介批评内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讨,就微博对媒介批评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12月12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2008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来自美国、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介批评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日益被重视,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媒体的环境作为观照,对媒介批评概念、媒介批评生态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介批评涵义及其特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繁荣网络媒介批评问题提出建议,即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行业自律与法制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移植以及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延伸和借鉴。因此,在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相关研究始终面临着外来理论本土化的问题。综观相关的研究,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部分仍需界定的问题;同时,难以回避"拿来主义"与"移花接木"的痕迹;另外,在刻板印象下,"盖棺论定"现象比比皆是。本文就围绕上述三方面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批评与发展相辅相承,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媒介批评更成了保证媒介良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试就媒介批评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20.
吴靖  云国强 《现代传播》2005,16(2):13-17
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文艺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延续,也是文学公共领域乃至政治公共领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学术批评的专业化和传媒批评的商业化双重压力下,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培育公共理性的启蒙作用也日趋衰弱.作者批判性地梳理了学院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和视角,指出现存媒介批评范式在关注范围和切入角度上的局限.本文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文本,尤其是通俗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本,而不仅仅限于机构化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话语;并且批评的切入点应以剖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或解释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为指导,而不是拘泥于从既有理论框架推导出对文本的标准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媒介批评的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