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纸上的声音     
不知怎地,最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父亲的来信,而结尾总忘不了提醒我尽快回信。而恰好,这段时间,忙工作、忙考试、忙花前月下,给家里去电话,说,我会多打电话回来,信会写得少些。电话那头。一阵少许的沉默后,母亲缓缓地说;“平儿呀,你爸现在也没啥爱好,就盼着看你写的信,你就多写写吧。  相似文献   

2.
纸上的声音     
不知怎的,最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父亲的来信,而结尾总忘不了提醒我尽快回信。恰好这段时间,我忙工作、忙考试、忙花前月下,就给家里打电话说,我会多打电话回来,信会写得少些。电话那头,一阵少许的沉默后,母亲缓缓地说:"平儿呀,你爸现在也没啥爱好,就盼着看你写的信,你就多写写吧!"  相似文献   

3.
把字写大一点把字写大一点,父亲在信上这样说。父亲要求我在写给家里的信上的字写大一点,他说:“我的视力越来越模糊了,字小了看不清。”鼻尖一酸,这已是父亲第三次在信上这样要求我了。父亲50来岁,按理说,视力应该没什么问题……“你的信我都一封封地念给你妈听,一封封都放好了……”读着父亲的来信,我可以想像到父母拆信、读信的情形,还有正屋柜子里那用橡皮筋扎起的一叠叠信。信若是有脚的话,请跑回家代我们温暖父母,慰藉他们孤独的心。“别打电话了,还是多写信。”父亲在信上这样交待我,“电话上说不两句就完了。读你的信…  相似文献   

4.
三个字     
<正>在家中,母亲永远比父亲更唠叨。母亲说过的那一堆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是有时换了种说法而已。而时常在远方的父亲不懂得说那些"抒情"话语,在他那里,有些话、有些字眼是怎么也说不出口的。所以,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那三个字:"我想你。"这三个字,电话里父亲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这三个字,也是父亲电话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小时候,每次给父亲打电话时,我最喜欢听到这三个字——只要父亲说完这三个字以后,我不知怎么的,就会觉得  相似文献   

5.
    
我到县城读书快两年了,不知怎么回事,最近隔三岔五总能收到爸爸的来信,结尾总是提醒我尽快回信。可这段时间我忙考试,便给家里打电话说:“我有事会打电话回来,信可能少写些。”电话那头,妈妈先一阵沉默,然后慢悠悠地说:“儿啊,你爸也没什么大事,现在就盼你多来信,唉,你就多写写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人生的答卷——无法更改。小时候,父亲让我同一位老先生学习书法,用废旧的报纸练字多年,可一直没有大的进步。老先生对父亲说:“如果你让娃儿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得更好。”从此以后,父亲就按照老先生说的去做了。果然,我的字大有长进。问其原因,老先生说,因为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以后还有机会,所以就不能完全专心;而用最好的纸,你就会感觉机会的珍贵,有一种很正式的心态,也就比平常练习时更加专心致志,用心去写,所以字也就能够写好。多年以后蓦然回首,自己走过…  相似文献   

7.
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照着去做,果然,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位朋友。朋友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  相似文献   

8.
对话练习     
<正>父亲在电话里叫儿子回来,说:“跟你媳妇一起回来,我有事跟你们商量。”父亲的语气尽量柔和些,好像还有点儿请求。儿子在电话里说“好”,但又说:“这几天忙,要不你在电话里说。”父亲说:“那就等你们闲了吧,也不急。”父亲说得吞吞吐吐,带着谨慎,说一句藏一句,心事重重。撂下电话时,父亲的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跟儿子说话时,没了以前的口气。以前在家里,父亲是王,说一不二。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  相似文献   

10.
那天,我由于有点事,一下班就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正当我推出自行车时,我班小朋友雷雷跑了过来。他拿着一张纸,对我说:“董老师,你看我写的字!”我接过纸,连看也没看写了啥字,就顺手递还给他:“嗯,写得真好。”雷雷高兴地跑了,边跑边对同伴炫耀说:“老师夸我字写得好!”第二天,雷雷由他父亲送来上幼儿园时,一脸受了委屈的样子。我问他:“雷雷今天怎么不高兴呀?”他父亲说:“老师,看这孩子,这么小就学着撒谎,把‘小’字的钩写到右边去了,叫他改还不改,说是老师说的写  相似文献   

11.
生命之沙     
<正>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和一个老先生一同练字,几年下来,却没有多大的长进,老先生对孩子的父亲说:‘如果让你的娃儿用最好的纸写,可能会写得更好。’果然,不久后,孩子的字大有长进,问其原因,老先生说,当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感觉在打草稿,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而用最好的纸,你就会感觉机会的珍贵,用  相似文献   

12.
前年冬天,父亲住院了,为了联系方便,我就给他配了部手机。父亲戴着老花镜,满脸欢喜地摆弄着新手机,对每一个病友说:“我的新手机。”仿佛为了强调似的说:“我女儿买来的。”在病床上,我手把手地教会了父亲拨打电话.接听电话,又自作主张地替他存了几个常用的号码。我以为手机对于父亲而言,只是“便携式电话”而已。六十多岁的人了,能拨打接听就相当不错了。父亲在城里住院,我在乡下上班。我每天中午都给父亲打一个电话,常常是匆匆两三句就挂了电话,全然不顾父亲还在电话那端絮絮叨叨。父亲有时也给我打电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我精力好多了,你放心。”然后就是1床出院了,2床恶化了,3床换了保姆之类的鸡毛蒜皮。我常常粗暴地打断他的话,说:“通话费很贵的,我挂了。”那个周末去看父亲,他像是乞求一般地说:“我听说发短消息便宜,你教我发短消息吧!”我例行公事地给他演示了一遍,说:“你有空就慢慢琢磨吧!”没过多久,我的手机“嘀”了一声,原来是父亲的短消息发过来了。父亲呵呵笑着说:“以后挂吊瓶的时候,我就给你发短消息。”父亲说到做到,我的手机像热线一样忙。他在短消息里告诉我他用上新药了,主治医生来看过他了,食欲很好,睡眠也不错……当然最多的是...  相似文献   

13.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跑了半天到县上几个书店、邮局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  相似文献   

14.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信     
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三乐     
行将不惑之年,工作需要,卸任多年的我又重新当上了学校里的七品官———班主任。朋友、邻居都说:老徐啊!学校一开学就见不着你的影子,你忙啥呀?确实,当了班主任,就得早出晚归,说个“忙”字真不为过,但却能从中自得其乐。  相似文献   

17.
处女作     
初学写作时家里外头好多人都笑话我,包括我的父亲。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中毕业落榜而归的我回到村里。那时家家户户都养牛,村里要公推一个牛倌。牛倌很辛苦,整天赶牛满山架岭地跑,刮风下雨都得出去,大伙出的钱又不多,没人愿干,我却毛遂自荐当上了这个倌。见我放牛还带着纸笔琢磨写小说,村里人就说我着魔了,父亲也说我异想天开。我写了好多好多,诗歌散文小说什么都有,偷偷寄出后如石沉大海。这样的还好些,怕就怕那些退稿信,送到村长家被人拆开后,更加证明了大家的判断:黄家那小子是飞机上吹喇叭——想得高。后来在乡中当老师的母亲就叫…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信     
上学的时候,我每周都给家里写一封信,而每次给我回信的总是我的父亲。父亲的信是很有特色的。在信的开头,父亲从来不用所谓的昵称来称呼我,总是连名带姓地直呼我的大名。我每次读到自己的名字时,总有一种想立正大声答“到!”的冲动。这种感觉很不错,就像我是父亲手下一名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父亲的信话语不多,通常是刚刚写满一张稿纸,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比如冬天到了,是嘱咐我穿棉衣的时候了,父亲在信中便会说:“把你的棉衣穿上,别因为臭美而弄得涕流满面。”没有苦口婆心的劝导,而是先下命令,再向我点明违抗命…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无奈     
答应给《河北教育》写一篇谈教育的文章,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却迟迟不能命笔:不是因为手懒,也不是因为人忙,而实在是觉得谈教育太难。我不写应景的东西,我不写我不信的东西。谈教育不是应景,肯定该写:我信“因材施教”我信“有教无类”,可是孔夫子几千年就已写过。我信爱的教育,西方教育也在几百年前写过。想来想去,没什么可写。这么大一个问题,你都写不来2500字,岂不是太没  相似文献   

20.
邱兴玉 《师道》2006,(8):56-57
印象之中,给父亲写信最多的时候,是上大学的四年。那时,几乎一个礼拜就要写一封。记忆中的星期日实际上就是“写信日”。去年,带妻子女儿回家看望父亲。回来后,妻子慧萍告诉我,她在老家翻看了我上大学时写给父亲的许多信。她挖苦我说:“你还真能写,不是三四页,就是七八页。每封信上都不提‘钱’字,可每封信实际上就两个字:‘要钱’!”我无言以对。因为她的话不能说不对。她的一番奚落,更让我无地自容。我的父母,一共生养了我们六个儿女。父母在我身上操心最多,花费也最多。印象之中,父亲是非常开朗乐观的。记得有一次,父亲骑自行车捎着我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