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兴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其突出之点表现在极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革者们努力为黑人奴隶、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病人、穷人以至监狱犯人等呼吁合法的权利,他们的目标是要让人成为人,享有人的尊严;钱宁作为运动当中一个来自社会上层的活跃的改革者,积极参与了各项改革运动。作为改革者的钱宁,时刻站在人性的高度,从道德的立场来考虑和衡量一切,他希望任何一个入都能有完善的美德,都能时刻以自己的良知为参照;但他的每一项为弱势群体谋福利求平等的改革措施都直接威胁到了他自己家族和他所处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为此他受尽了白眼,受尽了攻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l的改革信念,在执著改革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当然,他的思想观念有着明显的空想性,这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读完洪宗礼老师的《语文人生哲思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让人想起了爱默生的一次著名演讲——《人即改革者》. 那次演讲,爱默生在阐述人即改革者的命题时,强调这一命题的首要含义在于改革者拥有一个崇高的目标.他满怀激情地描绘了波士顿机械师学徒图书协会的年轻朋友对改革的憧憬.爱默生说:“我敢说这协会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有崇高的目标——一个理性的心灵所有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许静 《文教资料》2013,(15):94-96
威廉·埃勒里·钱宁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牧师,有深刻的和平观。他认为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战争的起源来自于人性和一些错误的观念等,主要是人的道德本性,避免战争也应主要从道德方面着手。他认为面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如果没有别的办法阻止,就必须奋起反抗。钱宁参与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协会。  相似文献   

4.
人的理性并非是"完美理性",而是一种"有限理性"。作为人为发起、推动的改革实质上是一种"有限理性"行为。"有限理性"决定了改革者制定出的改革计划难以完备。任何改革者都希望自己的改革计划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并且相信自己的改革计划对改革活动有着潜在的价值,但是改革的结果却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性问题,这一问题聚焦着社会正义、和谐发展,人的自由权利等诸多问题。如何在现代性视域下准确理解弱势群体以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建立一个正义的良序社会?对于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有道义担当精神的学者而言,这是一个他必须以自己的学术理论、学术良心去直接面对、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于建星博士的著作《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都是在国家面临“积贫积弱”的相近背景下进行的。尽管都是为了革弊图兴,但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的策略不同、改革的步骤不同、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和同僚的关系不同、改革者的信念和毅力不同。  相似文献   

7.
【小引】他天生严重残疾,身患癌症,但他挑战死亡;他从小受尽歧视和折磨,依然笑对人生;他只能依靠双手行走,却成为运动健将;他只能算半个人,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激励大师。在190多个国家,他用亲身经历,激励过200多万人。他告诉自己,永远都不要说不可能。他的名字叫约翰·库缇斯。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但是他的追求是充满矛盾和彷徨的,他受尽了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双重折磨,这在他的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儿子和情人》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小说《孔乙己》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刻画了他的性格特点 :功名不就 ,却自命清高 ;四体不勤 ,却好吃懒做 ;穷困潦倒 ,却死要面子 ;受尽摧残 ,却麻木不仁。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 ,但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悲”字 ,恰恰相反 ,反复出现反复渲染的倒是一个“笑”字。孔乙己可笑吗 ?他的确很可笑 ,他的可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名字可笑。他的名字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用这并不通顺并且令人啼笑皆非的语言给这个自命清高 ,时刻以读书者自居的人作代号 ,实在…  相似文献   

10.
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不求进取,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时刻想到企业的后劲,为后人栽树,为后人打井,这才是改革者的真正品格。一个真正的改革者,不仅是昨天的保卫者,今天的改革者,还应是明天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