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灾异、征兆、牺牲──从“陷湖”传说到“献身”故事何红一关键词民间文学;“陷湖”传说;“献身”故事所谓“陷湖”传说,是指以某地因某种灾异“陷而为湖”说法为背景的一类民间传说。“陷湖”传说的书面记载,多见于古人笔记之中。其中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就引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意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最应该讲好中国故事的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必须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就是要用生活故事、榜样故事、典型故事、发展故事激发兴趣、传达观点、渗透价值,通过“创设情境生动讲”“巧设问题启发讲”“直面冲突理性讲”“学用结合升华讲”四大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风采魅力和育人效力,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3.
“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讽刺了青蛙眼界狭小,所见有限,我们不妨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故事中的井底之蛙看到的“天”有多大。  相似文献   

4.
作为《夙慧篇》的故事,这个故事意在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小小年纪竞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从客观作用上看。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日夜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怀恋故都。更是委婉批评群臣的无心北伐。  相似文献   

5.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6.
孙景龙 《学子》2003,(12):58-58
2003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有一道题,问“脱颖而出”的“颖”字的本义(字幕写作“本意”)是什么?给出的正确答案是“锥子把上的环。”“脱颖而出”语出毛遂自荐的故事。《史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以“三言”、“二拍”中明确指明故事发生在明代的68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商人服饰、富家子弟服饰和女性服饰等方面探讨了明代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他者”的故事,也可以是“我自己”的故事,即我对历史的认识。沈为慧老师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从和平的视角、以追求和平、民主为立意选用“史料”、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水 《学子》2003,(2):53-53
讲到“吐哺”,就不得不说“吐哺握发”,“周公吐哺”的故事。哺,指口中所含(吃)的食物,发则指头发。周公就是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幼子,周武王的弟弟。相传武王伐纣后不久病死,当时武王儿子尚幼,所以将国事托付于弟姬旦,希望弟弟能辅佐自己的儿子,平定天下,稳坐江山。周公果不负重望,礼贤下士,招纳天下人才,使周朝得以相传八百年。“吐哺握发”和“周公吐哺”讲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事情。据说,周公当年洗发和用餐时都有贤士来  相似文献   

13.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谈狐说鬼,记载诸多怪异之事,与志怪文学一脉相承.在《聊斋志异》所叙述的各类奇幻故事中,涉及“死而复生”这一现象的有七十余篇,而其中“因情复生”的篇幅则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立足于“因情复生”的现象之上,从“亲情”“爱情”两方面对这类故事进行整理归纳,并从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佛在心中”“灵魂不灭”等方面入手,探讨作者创作这类故事产生的原因,认为“因情复生”的故事反映了蒲松龄“劝孝悌“劝真情”的思想观念和他以儒为主,佛、道辅之的神道观.  相似文献   

16.
“阿堵物”是钱的别称。这源于《世说新语》的一则故事:西晋大臣王衍“雅尚玄远”,厌恨老婆“贪浊”,口中从不愿说一“钱”字。有一天,老婆想试一试他,叫婢女把钱绕床铺下。王衍晨起,见钱挡住去路,就招呼婢女说:“举却阿堵物!”  相似文献   

17.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18.
“诸子”属“子”,还是属“经”?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常常这样问。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诸子”及其相关知识“经、史、子、集”作一番分析解说。先说“诸子”的含义。《辞海·语词分册》是这样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这是课文《难忘师恩》里的一段故事。文中的田老师为了教学国语,每一课都精心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从此对文学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洞穴故事”的先河。其后,中国洞穴故事多以《桃花源记》为范本进行演绎,这些故事虽然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却在思想境界上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但是依然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