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评估时,单个使用期刊h系列指数或者期刊影响因子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合理应用影响因子、h系列指数等指标,真实反映期刊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是当前各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基于影响因子与h系列指数的期刊学术水平综合作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坚持"服务为本,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方针,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加速审稿时间,缩短出版周期,实施网上优先出版,使期刊提前2个月与读者见面。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年版)》文献,《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影响力指数(CI)学科排序18/422;影响因子学科排序:复合JIF 14/  相似文献   

3.
以自然科学类大学学报和师范大学学报为分析样本,探讨文献计量学传统指标影响因子与新兴指标h指数和复合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以2011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为数据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应用K-S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分布情况统计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因子与复合影响因子高度正相关,h指数与影响因子间也存在一定正相关趋势.影响因子和h指数各有优势和不足,互补使用有利于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期刊评价主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量化.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会导致评价重复,因而指标选择、权重分配和修正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影响因子排序位列教育类第一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因子指标位列教育类第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类转载综合指数位列第一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CNKI数据库)近日出版发行。《年报》发布的各类期刊影响因子,是度量期刊学术创新影响力和整体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学术期刊(主要是社科类期刊)的鉴别和评定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术市场”是鉴定学术期刊的试金石。评定学术期刊的首要标准是学术质量,而学术质量的判别取决于同行学者的认可与共鸣,以及国际通用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率等客观指标。来源期刊共同遵守的编排规范和期刊社按国际认可、通行的运作管理方式是期刊相互比较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量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出台使教育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无限放大,这使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教育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在学术评价功能的发挥上,教育学术期刊具有复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将教育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简单化,将其直接等同于对作者学术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2014年12月16日,“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发布。《开放教育研究》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这也是本刊再次荣入优秀学术期刊行列。
  本次评选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并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创新,其中CI指数由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合成,科技与社科期刊分别按CI由大到小排序,遴选出前TOP5%、TOP5%~TOP10%分别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评选标准;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剔除学术不端文献和虚假引用的干扰,将统计范围扩展到国际上14000多种期刊,其中,社科期刊统计源涉及6429种,包括4505种SSCI与A&HCI来源期刊,1483种其他国际知名数据库来源期刊,以及144种关注中国问题的小语种期刊。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我校学报在“大学学报\教育综合类\师范学院”期刊分类排序列表中,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0.242和262次,在全国51家同类院校学报排序中分列第2位和第7位.《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7,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学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Hirs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学领域的37本学术期刊(这37本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在1998-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育学领域1998—2007年10年间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到了“1998-2007年段中国教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3位学者”,并对h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说h指数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林锋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4):89-91,111
对福建省43种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h指数和基金论文比等3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本科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非本科院校学报的整体水平则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项统计指标基本上是随学报主办学校的名气和科研实力的变小而逐渐变小;在稿件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大幅增加载文量只会降低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基金论文比,而对h指数影响不大。此外,还对个别高指标学报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地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针对目前科技期刊评价方法中的指标选取及指标权重问题,采用SPSS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15所高校的学报2008年8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因子,即综合评价指标;并以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建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得分模型,作为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Scientific journals are the primary mode of formal communication in science. The ISI Impact factor, a bibliometric indicator that measures the citation rate of the “average” article in a journal,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s, research teams or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present the impact factor, examine the main limitations in its 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s and to give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education journals for the period 2000–2005. Sev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mpact factor have raised serious concerns about its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ducation journals included in th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represent about 11% of the active, referred, academic journals. Education journals have relative low impact factors, in absolute values an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ocial Science categories. Application of the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howed that journals belonging to th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ategory had relative stable impact factor values for the examined 6 years. This was not the case for the journals from the “Education, Special” categor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impact factor for the evaluation of journals, article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be done with considerable care.  相似文献   

14.
期刊评价体系是评估期刊质量的体系,包括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等一系列指标,具有科学性、客观性。高校学报应从质量出发,明确办刊宗旨,开拓优质稿源,提高编辑素质,向核心期刊看齐,充分发挥学报的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评估期刊影响因子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非线性对应关系的分析模型,模型以刊期、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载文量、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他引比、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等为网络的输入,以影响因子作为网络的输出,根据中国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网络训练和测试。分析表明,影响因子受刊期影响最大,受他引比、载文量影响较大,受基金论文比、即年指标影响较小,而与Web即年下载率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16.
正确使用影响因子综合评价医学科技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两年作为统计时限太短,统计源覆盖面有限,期刊及刊载论文的类别差异造成的不可比性,以及统计时易产生漏引、错引、自引等问题,在评价论文时容易将高影响因子期刊与高影响力论文混淆。探讨评价医学科技期刊时应从相关专业、方法学、编辑学、引文统计、独立机构的收录或评审及其他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纯网络电子期刊与传统纸质期刊、基于印刷期刊的网络电子期刊存在着区别,人们对纯网络电子期刊认识存在不足。可选取一套纯网络电子期刊评价指标来评价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权威纯网络杂志D-Lib杂志,提高人们对纯网络电子期刊的认识。通过对评价D-Lib杂志过程中指标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其他问题的分析,以期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按照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已进入宣传动员和途径探索阶段。科技期刊的“小、散、滥”局面决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就期刊的内涵而言,高校精品期刊应具备“原创性、创新性和启发性”的特征;摒弃影响因子评价期刊的单一模式,倡导“读者评价、同行评议和影响因子三位一体”的期刊评价标准;依据国外科技期刊的经验,期刊规模化建设应避免行业垄断,加强期刊管理职能转变。强化依法管理为主,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以及出版基金的扶持功能。建议现阶段高校科技期刊改革采取政策鼓励引导、因刊制宜、自然淘汰的市场化进程,以摆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不适应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Increasingly, academics hav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ir research has academic impact. Universities normally use journal rankings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s to assess the research impact of individual academics. More recently, citation counts for individual articles and the h-index have also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academic impact of academics. There are, however, several serious problems with relying on journal rankings,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counts. For example, articles without any impact may be published in highly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whereas articles with high impact could be published in lower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low impact factor. Citation counts can also be easily gamed and manipulated, and the h-index disadvantages early career acade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and several other problems and suggests alternatives such as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and open-access journals.  相似文献   

20.
尽管高职院校学报在办刊宗旨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都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报之处,但是影响因子这一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仍然对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透视高职院校学报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报在科学发展的同时据此改进工作措施,更加突出高职特色。《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在改为双月刊后,顺应高校学报发展的大趋势,参照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研究改进工作方式,在提高高职院校学报质量方面闯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对其他高职院校学报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