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在上海的同乡会馆称“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列强扩张,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纪念地. “公所体裁已全部具备”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拥有众多优良的港湾,早在秦代,商贸活动就已相当活跃.到了唐宋元三朝,宁波港更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每天,来自各国的商船带着异域特产从远方驶来,而那些装满瓷器、茶叶和丝绸的大船,正鼓起风帆整装待发.  相似文献   

2.
上海四明公所是居留在上海的宁波人的同乡会馆,始创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最初设在上海县城北门外,仅用于停放和埋葬在沪逝世的宁波人的棺柜。嘉庆八年(1802年)建立正殿,供奉关帝,始取名“四明公所”。此后随着在沪宁波人的增多,公所规模日趋扩大。上海开埠后四明公所曾与法租界当局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发生流血冲突,酿成江惊一时的“四明公所血案”。宁波显的上海人自成群落,对上海的社会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多有贡献。作为在沪宁波人活动中心的四明公所,也是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位使者。研究四…  相似文献   

3.
1 874年和1898年发生的两次四明公所事件在上海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事件的发生缘于法租界公董局欲强占宁波同乡组织四明公所土地,并在该地块之上开筑道路.  相似文献   

4.
一 所谓“四明”,乃宁波别称。历史上的宁波府治内,有会稽山兀然而立,其主峰之上,四穴昭然,形同窗户,透阳通明,故日“四明”。四明公所为宁波籍人士在沪建立的同乡会馆。清嘉庆二年(1797年),旅沪宁波人以每人每日捐款一文的方式,积累下一笔资金,  相似文献   

5.
四明公所是居留在上海的宁波人[1]的同乡会组织,也叫宁波会馆(NingpoPagoda入它始创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位于当时的上海县城北门外H十五保四图,其地最初仅用于停放和埋葬在上海去世的宁波籍人士的棺枢。嘉庆八年(1802年)建起祭扫关帝的建筑,公所初具规模,始命名为“四明公所”。”‘此后随着在沪宁波人的增多,公所建筑规模日趋扩大.功能也扩展到兴办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并在宁波开设分所。上海开埠以后,四明公所所在地被划入法租界,因土地所有权和棺枢的寄放等问题,四明公所与法租界公查局曾于同治十三年(18…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四明公所血案档案史料选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9年),宁波人在沪的同乡会馆“四明公所”被划入法租界。由于公所素不纳捐税,其地法租界当局觊觎已久,又因为公所之地用作停放和埋葬棺柜,法国人早想将坟地移出。同治十三年(874年)法公董局商议在四明公所坟地之上开筑宁波路和西贡路,要求公所迁#坟民四明公所董事据理力争,建议改道另筑,并愿意支付一切费用,同时还呼吁上海道和上海知县及法驻沪领事出面协调。但公董局态度强硬,以致引起在沪宁波人的强烈不满。三月十八日(公历5月3日)华人在法租界的抗议活动遭来法英美等国士兵的镇压,死伤多人,酿成血案…  相似文献   

7.
6月8-9日,由上海市政协南市区委员会、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和上海市宁波协会(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联合发起的"纪念四明公所建所200周年暨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相似文献   

8.
会馆、公所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其萌芽至少在宋代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会馆、公所已相当普遍.美国学者罗威廉把会馆、公所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同乡类,二是同业类,三是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20世纪初,这三类会馆、公所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即新型同乡和同业组织演变.同乡类会馆、公所被同乡会代替,同业及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团体为同业公会取代.同乡会与同业公会不仅与传统会馆、公所的职能不同,从制度层面比较,也有根本差别,这种差别蕴涵丰富的时代信息,是20世纪初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以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为考察重点,同时对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公所)[1]遍布全国各地。据1909年《上海指南》所载,上海的会馆有六十多个。北京的会馆则更多,可考证的有425个[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新式同乡会应运而生。据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1934年所编的《全国民众运动概况》统计,上海新式同乡会有65个,湖社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较为典型。本文力图通过上海开埠后湖州商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传统或近代性地缘团体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湖社的具体活动,揭示近代新旧同乡团体的社会参与及其特征。一、新旧同乡团体的嬗递成立于1…  相似文献   

10.
于德祥 《北京档案》2015,(11):39-41
何谓会馆?《辞海》中对"会馆"条目的解释为"同籍贯,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北京的会馆见于资料者,较早出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 嘉隆间."近人瞿总之又有"推其原始者,或云永乐已有之."这两种说法尚未见到实证,现在能名实相证的建于明代的会馆大都在明万历、天启之后,所建之馆且以外埠行业商馆为多.  相似文献   

11.
1905年(续) 4月25日张赛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图书有限公司。其宗旨是“巩固我国教育权,驱策文明之进步,杜绝外人之凯靓,消洱后来之祸患”。内设编译、印刷、发行与收支四部。 ▲本月,《最新中等西洋历史教科书》(四册)由上海南洋官书局出版。 ▲本月,《云南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在孙中山的直接关怀下创办的,初为月刊,后改为双月刊,是清末以省区命名的革命刊物中历史较长的一种,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法、英帝国主义侵略云南为主要宗旨,在清末反帝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有一定影响。 ▲本月,《雁来红丛报》在苏州创刊。每月四期。该刊…  相似文献   

12.
荟萃八方文化精髓的会馆--会馆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13.
白杰  小田 《出版参考》2006,(3):53-53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14.
2000年4月,我在台北作学术访问研究,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看到一批与上海史有关的档案,包括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档案,关于日本在上海谋求建立专管租界的档案,四明公所的档案,关于苏报案交涉经过以及关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西书影响的档案.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会馆指同乡组织,它曾经应运而生,也因时而衰。如今,一度被当作封建余孽的旧式会馆已在国内彻底消亡,或变身为旅游景点,而依托同乡会及宗亲姓氏的新会馆文化又日渐流行,绝大多数依托网络生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马红光 《北京档案》2021,(11):59-61
历史上的会馆最早出现于京城,有史可查的第一所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芜湖县志》载:"京都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1]以此为源头,拉开了会馆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在明清两朝,会馆广泛分布于京城和其他城市.这其中尤属北京的会馆年代久远、数量众多,无论是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还是对明清社会结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会馆均为同乡所建,"此会馆之设,所以聚一乡一邑之人,使得周旋洽比,缓急相需,无异比里族党之姻睦"[2].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中,最先出现的是官绅会馆,由其衍生出科举会馆,后又出现商人会馆,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组织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指涉的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设定的事项事实上达到了该目的,潜功能指涉的是潜在的未被普遍认识的功能或社会后果.[3]综合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会馆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和明清笔记等对北京会馆的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宁波商帮,是宁波府所属鄞县、慈溪、镇海、定海、奉化、象山6县的外埠经营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情乡谊为纽带连结而成的商业集团.这一商业集团,源自明朝以汪直、毛海峰为首的海商集团,发端于明天启、崇祯年间由鄞县、慈溪商团设于京师的"鄞县会馆"、"浙慈会馆".俟明军平倭浙东,"海商"转向内地,或商旅海外.转商内地者,多趋京津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商业重镇.清代至民国时期,宁波商帮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是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在流动的社会里,离开家乡在外流动的人们需要寻找到一种与家乡相似的社会环境,以解决在外流动过程中对“家”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在外流动的商人把“家”的“习俗”带到异乡,用建筑物的形式再裁出一定的空间,成为团结同乡,联络同乡感情的聚集之所。清代至民国年问,山西商人在天津设立三处会馆。可见,山西与天津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而且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全,是侨居天津其他地区的商人所不能比的。  相似文献   

19.
正俞彭年,现年80岁,是一位资深日语翻译,也是位归国华侨,曾任上海外国语学院日语教授、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他的故事,就从他的童年说起吧。生逢乱世度童年俞彭年的父母,是来自中国浙江宁波鄞县的侨民。父亲早年投奔同乡,去到日本谋生,在餐馆打杂。母亲于1936年独自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俞彭年的大哥和二哥),从宁波飘洋过海到日本寻找丈夫。世事  相似文献   

20.
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发展到工人阶级以后,上海的帝国主义租界当局便日益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压迫:禁止工人集会、游行,强迫商店开市,甚至杀戮爱国人民。他们还特别注意加紧对新闻出版物的箝制。当时,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报刊、传单,风起云涌。英、美、日帝国主义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在罢工期间出版了有关运动方面的大量刊物,是值得注意的。各种形式的传单及漫画在散布着,并且不下500种不同的传单传入警察手中,有些是学校发的,有些则是一些爱国者个人所派遣的,其中亦有许多相同的。有几份报刊,特别是‘救亡日报’及‘学联日报’,明显地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