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泳  范金民 《历史档案》2022,(1):103-109
明代苏州是窑作极为发达之地,也是北京宫殿所需"金砖"烧造的唯一地方,代表着帝制时代砖瓦烧造的最高水平.金砖烧造缘起于明永乐帝的南都北迁,消歇于清宣统帝退位,可谓与明清北京宫殿营缮相同步,在明清宫廷与江南的关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如今苏州陆慕(1993年前写作陆墓)窑场又恢复掌握了金砖的传统烧造技术,不但使数百年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北京天坛     
刘鹏 《北京档案》2006,(1):38-39
北京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计施工,历时14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明清封建皇帝祭天的地方,占地约4000亩,比故宫面积还大两倍.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建与毁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有550多年历史。天安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接处,面对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建成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城台高十余米,城台涂朱,辟五券门,中门为皇帝出入,其它四门亦按官品等级规定出入,城楼面阔9间,进深5间,外  相似文献   

4.
北京湖北籍会馆是明清以来的湖北士人为解决省内来京举子、官吏的住宿问题,沟通同乡情谊,互帮互助而建立的同乡试馆.它是京、鄂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也是构成北京旧城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北京湖北籍会馆诞生于万历十年(1582),鼎盛于清中晚期,1928年"东北易帜"后日渐衰落,1956年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对会馆旧址的保存状况产生较大影响,但仍有部分具备特殊价值的建筑保存至今.本文通过梳理北京市档案馆所藏相关资料,以时间为顺序,分析明清以来北京湖北籍会馆在不同时期数量和功能上的变化,调查会馆旧址的保存现状,并阐述其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5.
鹿璐 《北京档案》2015,(12):12-15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馆之冠.不仅如此,安徽会馆还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年康有为、梁启超在此地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安徽会馆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于德祥 《北京档案》2015,(11):39-41
何谓会馆?《辞海》中对"会馆"条目的解释为"同籍贯,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北京的会馆见于资料者,较早出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 嘉隆间."近人瞿总之又有"推其原始者,或云永乐已有之."这两种说法尚未见到实证,现在能名实相证的建于明代的会馆大都在明万历、天启之后,所建之馆且以外埠行业商馆为多.  相似文献   

7.
明清县衙建筑规制及建筑物功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内乡县县衙建筑群,因保存比较完整而被誉为“中华之最”,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明清,屡毁屡建,现尚存清代建筑百余间,被辟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县衙博物馆。笔者试据此对明清时期县级衙门的建筑规制、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加以考证。一县衙建筑规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衙署的设置是有严格规制的,特别是明永乐年间京城迁徙北京并营建皇宫后,这种规制显得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建与毁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有550多年历史.天安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接处,面对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建成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城台高十余米,城台涂朱,辟五券门,中门为皇帝出入,其它四门亦按官品等级规定出入,城楼面阔9间,进深5间,外绕汉白玉石栏,重檐歇山顶、铺黄琉璃瓦,通高33.7米.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起名承天门.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城门五阙,为三层重檐木结构牌楼.天顺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后,为9间门楼,明末又遭兵焚.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建与毁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有550多年历史.天安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接处,面对天安门广场.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年),建成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城台高十余米,城台涂朱,辟五券门,中门为皇帝出入,其它四门亦按官品等级规定出入,城楼面阔9间,进深5间,外绕汉白玉石栏,重檐歇山顶、铺黄琉璃瓦,通高33.7米.由于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起名承天门.沿用唐代皇城正门旧称,城门五阙,为三层重檐木结构牌楼.天顺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后,为9间门楼,明末又遭兵焚.……  相似文献   

10.
百味前门     
前门最初兴起,得益于它便利的交通。明永乐年间,原来在积水潭的南北货物集散地转移到北京城东南方的大通桥下,商业中心也从积水潭、鼓楼转移到前门外。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将内城的汉民一律强制迁往外城,戏院、妓院和会馆也一律赶到外城,前门外  相似文献   

11.
<正>在北京西南隅,坐落着一座庄严古朴的皇家坛庙——先农坛。百年间,从明清时期的皇家禁苑到民国时期的大众公园,再到如今展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先农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雨兴衰。一、功能转变:从皇家禁苑到大众公园明清时期,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炎帝神农氏、行耤田礼的重要场所。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清两代的近600年间里,先后有25位皇帝或遣官亲临先农坛,祭享先农、扶犁亲耕,以宣扬以农为本的国策。[1]  相似文献   

12.
会馆发端于中国明代,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会馆文化随着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去往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会馆对于海外移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华侨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区域,会馆文化作为华侨华人的特色文化亦在东南亚各国地区立足共生。相较于东南亚诸国,越南与中国比邻,因此在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与中国具有独特的联系。自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居越南的移民,同样将会馆文化带至当地,伴随着越南的历史更变与社会变迁,越南华侨华人会馆依时而变,延续至今。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地缘、神缘为基础,是二元合一的结果,会馆的"生"来自于族群群体的意愿、文化与实力,而会馆的"存"则是适应时代背景与社会变化的结果。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宣南会馆     
会馆云集是北京城市风貌的一大景观,也是京师文化的一大特色.近代各地官绅捐资在京修建会馆,供本乡应试者住宿,使会馆在京大量兴起.  相似文献   

14.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八千馀种。此书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7),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北运,以后长期贮藏在宫城内的文楼。传至嘉靖年间,世宗"好古礼文",于《永乐大典》"时取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京长干塔于明永乐年间重建,成为明清两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作为一座皇家寺院中的宝塔,关于它的记载不断出现在文人笔下。同时,长干塔作为建筑奇观的声名也在清初广传欧洲,成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之一。长干塔在明清两代几经损坏和修复,最终于成丰时期毁于太平天国军之手。长干塔在明清两代获得了文人广泛的关注,在文坛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文学意象,反映出晚明清初文士尤其是明遗民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刘鹏 《北京档案》2004,(5):40-41
前门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的统称,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是在元朝丽正门的位置上建起来的,明清时为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北京最大、最雄伟壮丽的城门楼,因其位于皇城之前,俗称“前门楼”,其中门专供皇帝通行,平时不开,市民经瓮城东西两个门洞出入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公所)[1]遍布全国各地。据1909年《上海指南》所载,上海的会馆有六十多个。北京的会馆则更多,可考证的有425个[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新式同乡会应运而生。据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1934年所编的《全国民众运动概况》统计,上海新式同乡会有65个,湖社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较为典型。本文力图通过上海开埠后湖州商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传统或近代性地缘团体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湖社的具体活动,揭示近代新旧同乡团体的社会参与及其特征。一、新旧同乡团体的嬗递成立于1…  相似文献   

18.
奏本制度考     
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但是奏本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自秦至清大约2000年,只是在明清才得到最大的发展。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正式营业的大小剧场超过25个。如果说在长安戏院、湖广会馆,你可以看到老北京的过去;人艺则与1949年后的新中国相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北京的成长;国家大剧院,它是中外艺术的汇集之地;有没有一个地方,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串联,以剧目来展示这个古老城市数百年来变化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清江浦,位于古淮河南岸,1415年由明永乐治水名臣陈碹主持开凿河道而成.清江浦的建成开埠,促使运河船只可南往淮河驶向江南杭州,北通临清入“卫运河”直达北京,京杭运河全部畅通.其后,陈碹兴建漕粮仓,将清江浦交通枢纽作用的发挥推向了极致,清江浦迅速成为长江以北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经过明清两代各朝皇帝近500年的治理和搬迁,清江浦逐渐成长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街)栉比数十里不绝.北负大河,南临运道,淮南扼塞,以此为最”的通商大埠.而清江浦开埠带来的河道畅通和区域优势,使其成为“七省咽喉”、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并被赋予“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