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拍案惊棋     
关于对《棋艺》改版后的看法和建议。 总的来看,改版后《棋艺》必将提高《棋艺》在棋迷心中的地位和吸引力,能满足不同层次棋迷的需要。从第10期文章质量来看,有几篇值得一读。例如谢锐写的两篇就是有份量和质量的文章。至于中插彩页,我认为贵刊老是登那些老面孔的围棋高手没多大意思,棋迷们都看腻了,再说他们的长相不过如此。希望贵刊能否尝试一下,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征集靓丽的女棋手或女棋迷的彩照,奉献给棋迷们。这不但能够提高贵刊的销售量,而且对推动围棋事业的发展也大有益处。建议贵刊一是举办一次全国范围性的女子围棋选…  相似文献   

2.
王永林 《收藏》2009,(6):38-41
我曾写过一篇《谈书画鉴定谁说了算?》的文章,在《收藏》杂志2006年第4期上发表。今天我想再谈一下,在当下的书画鉴定实践中,具体都有些什么人在说?在说些什么?至于他们到底谁说了算,可能只有让历史来评定。  相似文献   

3.
具基虎 《围棋天地》2011,(16):100-103
围棋杂志的变迁史创刊、休刊、停刊,如今有很多杂志都在反反复复经历这样的命运。韩国围棋杂志也不例外。在十多种围棋杂志的创刊、停刊之后,韩国棋院目前发行的《围棋》月刊最终成为能够代表韩国的专业围棋杂志。1)《围棋》月刊创刊之前的围棋杂志韩国围棋第一本杂志是《棋苑》月刊,于1964年由育民社创刊。虽然大韩棋道院早在1955年4月就创办了《棋道》杂志,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5.
多九公 《围棋天地》2011,(2):106-107
2003年10月,笔者写过一篇关于徐去疾和《围棋入门》的文章(欧洲围棋史谈:贝谷利尼、徐去疾和西方第一本介绍中国围棋的著作)。当时,对徐的生平所知甚少。关于徐的职业,英译本上有一线索,说他服务于当时民国政府的外交部门。但徐本人在《围棋入门》上一字未提,只提到他在1919年去过西伯利亚,1924年到意大利罗马,算是他可能服务于外交部门的蛛丝马迹吧。  相似文献   

6.
一、唐太宗起兵围棋引线南北朝末期,北朝重象棋,南朝重围棋。但杨坚(隋文帝)认为南、北统治者过分重视棋戏,似有本末倒置,尤其对北周武帝那样“集百僚讲说《象经》”,曾感叹地说:“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乱法,何以致久!”(见李延寿《北史》卷五十五),因此当文帝统一南北之后,隋王朝就不把围棋摆在大事日程上。当然,做为一种游艺,围棋仍在各  相似文献   

7.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8.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9.
战新良 《围棋天地》2011,(15):109-109
我是78级大学生,今年52岁,收藏的好书不多,但也毕竟有几本,最真爱的是《围棋》杂志1962年全年合订本。  相似文献   

10.
周泗宗 《围棋天地》2000,(11):31-33
《围棋史话》提供了甘肃永昌鸳鸯池原始社会彩陶罐上绘有棋盘图案的线索,是否真实,我有近水楼台的查证之便。  相似文献   

11.
翰墨棋缘     
范一直 《围棋天地》2013,(23):20-21
中华传统“四艺”将琴棋书画并置,围棋和书画的联系,可谓翰墨棋缘。围棋是传统绘画题材之一,美术史上不乏相关名作。以“烂柯”为题的,就有宋郑思肖《烂柯图》、明张以宁《烂柯山图》、徐渭《王质烂柯图》等。  相似文献   

12.
在明治时代之前,围棋是“琴棋 书画”四艺中的一种,在日本被视作 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艺术。在西洋舶来的文化中,由于也有音乐和美术,所以,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很顺畅地保留了相关的一些内容,但惟独围棋被排斥在外,下围棋好的孩子受到大家的轻视。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中小学生有足够多的在校学习音乐和美术的时间,但在校学习围棋的学生却少而又少。 在这方面还有另一个例子,岩波书店是日本字典、辞典等工具类出版物方面最大、最有权威的一个出版机构,它出版的《广辞苑》是最为权威、涵盖面最广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是,其中却没有…  相似文献   

13.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最早知道围棋已经上高中了。老爸出差回来给了我一本破旧残缺的《围棋天地》杂志,1987年第11期的。我没事干便翻着看,印象深的好像只有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名家的文章,说的是清朝国手施襄夏。虽然我还不会下棋,但已感觉到围棋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刘晓刚 《围棋天地》2004,(12):44-45
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围棋上有什么天赋,比我有天赋的人多的是。但既然今生遇到了围棋,我愿意为围棋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  相似文献   

16.
王洪军 《围棋天地》2007,(23):74-75
《围棋天地》的少年行栏目邀我写篇介绍廖行文棋风的文章,这是《围棋天地》今年所介绍的最后一位少年棋手。鉴于行文年龄尚小,棋风远未定型,所取得的成绩也远远比不上先前的几位大哥哥。所以,在这里,我只想就行文的一些棋和事谈一下我个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各位棋友读者,2007年我们将继续开设有奖指错和有奖征答活动。大家可以通过邮信、发E-mail的方式参与我们的活动.其中有奖指错的奖品为下一期《棋艺》杂志,有奖征答活动的一等奖为《棋艺》2008全年杂志,二等奖为一季度杂志。我这人爱好广泛,什么都不精,但相对别的爱好而言,围棋算是我最大一个爱好了,上高一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围棋有了接触,也认识了我一生的朋友小斌,从此,对围棋的爱好就一发而不可收。我和小斌现在虽然隔江而望,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每次见面总是一番对杀。儿子6岁时,我把他送到我的一位围棋朋友那儿学棋,  相似文献   

18.
围棋初体验     
1988年,我上高一。暑假一傍晚闲逛,路过初中同学家,同学正蹲院门口发呆。出于礼貌随口问:“近来发的哪路财呀?”答曰:“喝点小酒,下下围棋。”听到围棋二字立马站下。围棋宝典俺倒有.武宫正树的《围棋实战研究》,颇下苦功修行过几天,但对我而言书中内容和西班牙语没啥区别,最大遗憾是只在书本和电影里见过围棋。  相似文献   

19.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1):100-106
中国围棋已历经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班固在《弈旨》中论弈:“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把围棋与天道、地道、人道联系在一起,围棋也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竞技性游戏,而具有了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中国围棋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本文借“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课题,首先回顾一下中国围棋史的研究状况,总结其成败得失,也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