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正面审视了儒家文化,描述了这种曾经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在充满灾难与厄运的本世纪上半期社会,由自足、挣扎到变异、衰退的过程。白鹿原是中国村落家族文化组织的活标本,而村落家族文化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质,故此白鹿原家族文化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剧烈冲击下发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奥秘。作者在沉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寻觅精神资源的同时,显示了家族文化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包蕴着固有“特征”和理论上“建构”的双重含义。个体取得他所处的族群或社区承认的标志是获取文化身份的“同一性”,即“身份认同”。从身份意识的路径进行解读,《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从一个本色农民过渡到白鹿原民众“精神领袖”的过程,是他从对儒家“仁义”的企慕叹赏到对自己儒家文化身份的寻找、确认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小说中的人物未先生作为文化精英,能清酷暑地进行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适时转换;白嘉轩主要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在传统文化面前,黑娃糊里糊涂地反抗又回归,白孝文则经历了从皈依到反判再到假回归的过程。从以上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可以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可以悟到人、文化、社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给予当代读者的,不仅仅是广袤无垠的关中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新文化与旧秩序穿越时空的碰撞。祠堂和戏楼里,旧秩序与新文化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正在上演;白鹿神话与梦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敬畏、怀念与希冀。人们试图通过“风水”“灵魂”“祀公”“马脚”与上天交流,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关照。《白鹿原》中的种种民俗事项间的激烈冲突,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穿越时空时的必然碰撞。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8.
可以从四个维度阐释与弘扬沂蒙精神:从传统、当年和当下的时间关系看,沂蒙精神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具有恒久价值,时至当下仍“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从沂蒙、山东和全国的空间关系看,沂蒙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具体体现,它作为山东老区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辐射到全国,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从党心、军心和民心的主体关系角度看,沂蒙精神是山东老区党政军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是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党政军各级组织“党心为民”、广大人民群众“民心向党”的双向奔赴;从政治、媒介、学术和艺术的场域关系看,沂蒙精神是四类话语共同发声所彰显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贯穿于《白鹿原》的始终。“仁义”是白稼轩居家处事的原则,是白鹿原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社会评判是非善恶仁政恶政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见长的小说,它标志着悲剧艺术小说走向了成熟.《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的,“这种悲剧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天理与人欲、礼教与人性的冲突.在传统礼教的压抑下,人性被严重扭曲,众多人物在传统礼教的圈子里无法摆脱,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本论文将从《自鹿原》中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从更深层次挖掘出这个时代里面巨大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纪阳秋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6):41-45,84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其突出特点是以家族文化演绎民族传统文化,揭示“民族的秘史”。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小说主人公几乎具备了传统文化的一切美德:重仁义、讲宽容,仁爱天下、为政以德,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注重私德,注重人生境界修养等。传统道德文化面临挑战,有的死亡,有的步履雏艰,有的正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的“飘逸”美,从本质上讲,它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从诗美鉴赏主体心理 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由“惊喜”到“向往”再到“飘逸”的美感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体味到 李白诗歌中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两性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白鹿原》在对博大精深的秦汉文化伦理精神的阐释过程中,对两性文化进行了深刻思考。因此,本文由性文化意义解构的视角切入,从生殖崇拜、婚嫁习俗、男性霸权、文化的悲剧与人性的复苏四个方面关注《白鹿原》中的两性文化,并揭示这种文化所造成的悲剧,从中挖掘理性与人性。  相似文献   

16.
从内在意韵看,《白鹿原》的框架结构由白鹿、白狼、鏊子三个意象构成。白鹿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诗意再现,凝结着其独特的精神品格。社会革命运动在白鹿原族人中化为“白狼喋血”的可怕传说,与当年阿Q脑海中“白盔白甲”的幻想形异而质同。而“鏊子”之喻,不仅揭示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同时更揭示出传统势力与革命相对立的更深层的“秘密”。从“白鹿”到“鏊子”,作品形象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的悲剧性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程娟珍 《成才之路》2023,(17):29-32
“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准则。传统“义”文化的精神意蕴体现在礼仪风貌、恰当适宜、公平正义和情谊仁爱几个方面。传承发展“义”文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恰当适宜为尺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实现共同发展;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文明和谐。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义”文化既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互帮互助的众志成城,更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作为一部描绘"民族秘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系列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沉浮,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内在的隐秘逻辑,由具体的个人命运落笔,从情感历程和心灵史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从<白鹿原>人物的性格和文化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这也就是"士、农、工、商"所体现出的文化基因.而这正是中国社会在历史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合规则性”的表现、发展。认为规矩意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规范的认可、服从和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及规则,“合规则性”是国人自然品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人从生存到审美的合规则意识都为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育以“合规则性”为核心的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0.
从内涵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的东西,是临沂文化的内核;从外延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优势,它是由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的.贯穿于临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中。沂蒙精神是推动临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