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研究中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哲学家、音乐美学家和音乐家。结合具体的音乐表演实践,在对西方音乐学界有关音乐内容和形式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音乐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语言不但存在着感性的形式,也存在着情感的内容,且其形式与内容在音乐的呈现中并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统一地存在于音乐作品中。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美学理论与实践中最早涉及的一个范畴,也是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美学理论中一个分支——音乐美学在中西方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包含了"和谐"这一元素。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和谐"在中西方音乐美学中体现的内涵也不相同。通过对"和谐"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早期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瞽”是中国古代盲乐师,由于眼睛失明和他们对音乐的专擅,“瞽”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西周至近现代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有人说“相”只不过是一种“辅乐”的打击乐器,而正是这集两种内涵于一身的特点,使“相”典型地说明了音乐由说到唱的形式发展脉络。 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王蒙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小说音乐化的硕果。它不只是形式的音乐化,而且是内容的音乐化,即对音乐的“本体”的渴望:朦胧、多义、含蓄,从而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5.
"感于物而动"源于《乐记》中的《乐本篇》,是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论点,是"乐"产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渊源;只有把钢琴演奏技术与音乐表演美学相结合、演奏者弹奏形式与弹奏内容和谐统一,才能使得乐感使人心摇神驰,达到曲终情留的完美境界,真实体现"感于物而动"的音乐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视唱练耳"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借助于视唱、听写、听觉分析完成的三个大课堂环节,"基本乐理"课程是以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素质与能力目的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本文尝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二课程进行融合,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更好的帮助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朗格对音乐的本质的看法承袭了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观点,但二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音乐的情感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朗格主张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辩证统一关系;汉斯立克则主张音乐不表现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朗格的观点是较科学的辩证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创作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朗格对音乐的本质的看法承袭了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观点,但二者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和音乐的情感问题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朗格主张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辩证统一关系;汉斯立克则主张音乐不表现情感,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同一个东西。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朗格的观点是较科学的辩证观点,对音乐艺术的创作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整合,即通过整顿、协调而重新组合。本文之称为“整合”,其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乐作品进行整合,或是将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体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风格不同等等的音乐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深刻印象。整合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堆砌、累加、排列过程,而是科学地、有机地整理组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并力图产生新的积极因素。运用整合的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11.
当涂“采茶灯”是当涂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sol-la-do-re和do-re-mi-sol两种四音腔音列唱出“采茶灯”的腔词内容,通过两个腔音列的转位、逆行等变化手法达到音乐进行。文章通过对当涂“采茶灯”的核腔音级、典型性腔音列和调式特征对“采茶灯”的音乐形态进行多角度分析,探寻该音乐形式的音乐发展规律,以便在表演和传承中更好地解析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多科性大学创办音乐专业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产物,培养模式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其钢琴教学的授课形式、方式方法、内容选择等都还不够合理和规范。论文探讨传统的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多科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运作机制,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利弊关系,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现代化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流行音乐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围绕它进行的种种争论既是自古就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争的延续,也是音乐教育中一块让教者与被教者都身感无所适从的一块白留地。音乐课本中的歌曲编排无法紧密地与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相融合,无法与社会的流行元素共进退,无法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得益彰的现实让音乐教师尴尬,让学生痛恨。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的矛盾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贯彻音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要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但要唱“好”一首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唱“会”了教材中的歌曲,只是完成了纸面上的作品,而要把一首歌唱“好”,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既对学生,也对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科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教是为了创造性地学。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价值情感和创新智慧价值,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而“聚焦于问,寓学于乐”对孩子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音乐教育能敞开自己美丽的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6.
戏曲活动在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徽剧是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绩溪县伏岭镇的“舞佪”是徽戏中最富有生命力、最贴近群众的一个流派,更是徽州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体现。在人文视角下,徽剧与徽州祭仪音乐有其社会传承渊源,祭仪中的徽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徽剧剧目的艺术分类多种多样,从地方文化角度看,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浅议创新     
于德林 《考试周刊》2010,(46):240-240
人人可以创新,创新不一定要有高深的知识。创新就是要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创新可以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理论、制度的创新,也可以是新产品的出现,还可以是内容、形式、外观、材料的创新,等等。方方面面新的变化、新的变革,凸显在一个"新"字上。创新是个人成才的关键,是成功的希望,更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双条落”是福建畲族具有复调特点的民歌,其产生有着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在艺术上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歌词题材结构的对仗工整、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演唱方法独特、演唱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曲调音乐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具体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美学特征。音乐美的构成,音乐美的本质,音乐美的标准,音乐美的境界,从几个方面具体地全面地论述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葛敏 《师道》2009,(12):23-24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是音乐教育的一个良好形式,对增加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美术、舞蹈、文学等人文学科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突出艺术性与灵活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