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5.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上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荣获通讯特别奖.这是一篇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在汶川5·12大地震中,顽强奋战,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到<出了矿井开着咱的车回家>这篇通讯的第一时间,我就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篇通讯就像杜甫诗句那样,拿捏准了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雨"(即人物),一个是"时节"(即时机).  相似文献   

7.
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作品<中国大豆还有"戏">,是一篇意外之作,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  相似文献   

8.
<新华每日电讯>报2002年12月30日第八版,刊登了四川分社记者熊小立、刘喜梅(陕西分社记者)共同采写的通讯<好轻松>,以及<五丁力士>、<红叶长廊>、<蜀道川妹>、<剑门人家>等六篇综述、人物通讯和特写稿件,组成了"家园@蜀道风情"的专版,浓墨重彩地、全景式地描绘了蜀道今昔的巨大变迁,让读者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风貌,欣赏了今日新蜀道高速公路的快捷.笔者反复多遍细读了这7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7月26日,<新法制报>刊发6000余字的长篇通讯<星子公安民警抗洪 1死16伤感天动地>(以下简称"星文").这篇侧重呈现"英雄是怎样炼成的"正面典型报道,所引发的巨大反响不仅超乎意料,更带来记者对正面典型报道采访与写作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兵团日报2008年11月3日上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文,荣获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精品.说它是精品,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精品中的几点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老方笔下的人物通讯,仅在省报上发表的就有五六十篇。所触及的范围,有中央领导、有地方干部,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可谓"上柱天,下接地"。同行们都知道,要写好这类通讯,并非易事。别看它小、它短,其所投入的精力,所要求的写作技巧,并不亚于那些长篇大作。这些"小稿"、"短稿",所以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最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采写这类东西的强烈愿望和追求。据我所知,老方在这方面是肯动脑筋、肯下功夫的。细读这些短通讯,可看出有这样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消息与通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体裁,但事实上,二者共同之处甚多.在很多情况下,通讯的某些片断或者整篇通讯都可以被改写成消息.如<医生,你能让我安乐死吗>(原载1999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相似文献   

14.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中国新闻社2008年5月19日播发的<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一文,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之所以能受到受众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喜爱,我想主要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续本刊第七期) 六、人物通讯的采访 人物通讯的采访除了遵循一般的新闻采访规律(比如,采访准备、提问技巧、受访者的心理等等)外,还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找故事.写新闻讲故事,这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话题.我想这也许跟美国资深记者威廉·E·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被翻译到我国有关.这本书在前言中说:"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  相似文献   

16.
为这本<通讯名作100篇>写书评,在我的阅读史上创造了很多个"零的突破":第一次密集阅读如此之多的通讯;第一次花费如此之长的时间阅读一本文集;第一次在书中折下了那么多折角;第一次从书里读出那么多惊喜……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播发的长篇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一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作品最高奖特等奖.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这篇长篇通讯由于它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深圳特区报>2002年9月4日上的消息<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好报道.  相似文献   

19.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中峰  彭薇 《传媒》2006,(3):60-62
2004年12月7日、8日两天,央视10套<百家讲坛>在<红楼六家谈>系列节目中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百家讲坛>是一挡录播名师名家讲座的学术性电视节目,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在当天开播的央视"科技教育频道"第一次亮相,历经两次调整改版后,在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达到0.17%,成为央视10套仅次于<周末讲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20.
一束草根:"业务指导"的重要性不必再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既然"业务指导"那么重要,那么"业务指导"是不是专业呢?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就是这样重要的工作,在档案专业上并没有名分.<档案学词典>中没有这个术语,<档案管理学>论著中没有对它的论述研究.工作难做使业务指导人员沦为"雇佣工".这让人怀疑"业务指导"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