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到<出了矿井开着咱的车回家>这篇通讯的第一时间,我就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篇通讯就像杜甫诗句那样,拿捏准了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雨"(即人物),一个是"时节"(即时机).  相似文献   

3.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兵团日报2008年11月3日上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文,荣获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新闻通讯精品.说它是精品,是因为它具备了新闻精品中的几点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三论"双校"     
两年前,我写了一篇<"双校"论百句韵言>,发表于本刊1999年第3期;一年前,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双校">,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5期.今天,比起一年前,出版界的形势和我对"双校"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才写了这篇<三论"双校">.亟盼出版界及关注编校事业的同志们予以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中国新闻社2008年5月19日播发的<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一文,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之所以能受到受众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喜爱,我想主要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写过一篇<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见本刊今年第二期),想来想去,另一种与此相关的现象--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也值得注意,于是作此文. 这里的新闻作品是广义的,包括消息报道、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单位和企业经验介绍,乃至言论摘编、贺词口号等等.那么请问:这些东西怎么会"广告化"呢?  相似文献   

7.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牛年新春,我极其磨蹭又卖力地,老牛般犁着一块"地"--追记四川省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的长篇通讯.每天伏案十几小时,仅仅出产数百字,用了半个多月才将一篇8000余字的<回荡大巴山的呼唤>脱稿.  相似文献   

9.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空穴来风"的讨论 2000年上半年,<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就"空穴来风"这一成语的用法刊登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第一篇文章认为,"空穴来风"近似"事出有因",<文汇报>上的一则标题<普京语惊四座并非空穴来风>中的"空穴来风"用错了.  相似文献   

11.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播发的长篇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一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作品最高奖特等奖.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这篇长篇通讯由于它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上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一文,荣获通讯特别奖.这是一篇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在汶川5·12大地震中,顽强奋战,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23日,<武汉晚报>在第17版报道了汉口医院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争艳医生札根基层、甘于清贫、一心为病人服务的知注事迹.这篇题为<上医之境>的通讯于2010年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三等奖.这篇通讯用真实的细节,表现了王争艳坚持"花最少的钱治好病",用处处为病人着想的真心和一个个小处方化解了无数个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难题,诠释了医者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为了编区志附录,重新翻阅了邓拓的<燕山夜话>一书,其中,一篇题为<欢迎"杂家">的短文引我反复读之.邓拓在文中写道:"无论做什么样的领导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月2日至9日,<深圳特区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连续发表了8篇编辑部文章,统称"新年八论".它们的标题是<紧紧咬住"国际化">、<悠悠万事人为本>、<力筑政治文明城>、<"深圳文化"不是梦>、<产业升级觅新机>、<建立共生经济圈>、<志存高远气自豪>、<千里之行始足下>.这组文章是<深圳特区报>为宣传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城市这一重要题材而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撰写的重要评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5月4日,深圳特区报在一版醒目位置率先独家报道了消息<3名"局座"不过关>,并在A6版刊发相关通讯<时刻绷紧财经纪律这根弦--我市创新干部监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相似文献   

19.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不幸牺牲.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讲话.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新闻,各根据地的一些报纸先后作了转载.就这样,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利益服务"联系在一起,传遍了全国.1953年,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了<毛泽东选集>,在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