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封建生产方式,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私手工业所有制为基础,这是我们把握封建社会性质的关键。上承前制的唐代,个体手工业工匠的组织形式与依附农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仅表现于他们以“团火”为基本单位编籍于地方州县,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官私手工业,都严格地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制约。换言之,其发展变化无不与封建商品经济有关。在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魏晋南北朝及唐初,工匠主要以力役的形式在官府从事生产,工匠的“独立”性不能不受到这种力役形式的限制。随着庶族地主所有制的确立,商品经济在封建经济领域内有了明显的抬头,工匠不须在官府服役,而是可以“纳资代役”了。通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封建赋税史上,元朝赋税有许多特点,在全国空前大一统的政局之下,赋税剥削却始终南北不同;边疆异制;内地的“诸色户计”也税、役不一;还有许多内容是蒙古族当时社会历史特点的体现等等。关系错综复杂,其中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研究。“税粮”就是一个必须深入讨论的问题。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发展,与其它社会问题一样,也有其发展变化过程,从中找到其发展规律,可以归纳为:封建社会前期主要是征收以人身控制为主包括各种力役和以人或户为准的人头税,占赋税总量的绝大部分,而以田亩和财产为准征收实物的比重甚轻。以后,随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人头税比重逐渐下降。最后,人头税的主要地位被田亩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年的差役,是根据乡村五等户簿科派的.据北宋人的记载,“至于五等版籍,万户之邑,大约三等以上户不满千,此旧制任差役者;四等以下户不啻九千,此旧制不任差役者也.”“凡州县诸般色役,并是上等有物力人户支当,其乡村下等人户,除二税之外,更无大段差徭”.反映了宋初的差役是上户充役,“下户元不充役”.因此,原则上说,北宋差役的承担者是乡村地主而不是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客户有乡村客户、坊郭客户和客户地主。乡村客户是农村中“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和承佃地主土地的租佃农民。他们是当时农民阶级的主体。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与他们的历史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所以,本文想就宋代乡村客户的经济地位和封建隶属关系作一些探讨。宋代乡村客户是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被剥削者。他们所受的剥削情  相似文献   

5.
宋代豪民与官吏勾结对国家的内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乡村豪民势力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豪民的存在对封建政权起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其一,表现为直接与官府对抗;其二,更多地表现为豪民与胥吏、官僚因缘为奸,共谋私利。宋代豪民的猖獗限制了宗族势力的发展,而地方宗族势力的弱势又限制了分裂中央政权的地方力量,相当于扼杀了皇帝的竞争对手,从而在客观上维系了赵宋皇权的延续。豪民之间的自私自利又决定了其难以形成集团力量,他们同官吏之间的相互利用造成了国家的内耗和民怨的沸腾。  相似文献   

6.
李觏“下户半曾差作役”诗句当作于皇祐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差役问题。差役法主要地由下户负担。特别是在仁宗时期差役负担由上户向下户的转移过程中,更清楚地看到了差役的国家劳役制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宋代富民为逃脱税役而隐匿资产,或将土地财产诡托于真假官户、寺观、贫民下户和逃亡户,或诡分子户,少则几户,多见几十户、上百户。官民诡分子户在下户中所占比例高达70—90%,诡户者可占到总户数的21.5—41.4%,其中富民之诡户大概为总户数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之间。富民上户以诡名寄产逃脱赋役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这是他们作为一个阶层的共同行为,对唐宋以来国家所确立的以财富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役政策的逃避或反抗。  相似文献   

8.
“问”中藏奸“问”里传神湖北/冯涛《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封建官僚的代表人物贾雨村和封建官府爪牙门子。对这两个人物,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展开直接议论,表达其憎恶,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文围...  相似文献   

9.
西夏池盐生产大致由封建政权与部落大姓控制,依附于封建政权和部落大姓的“畦户”在官府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所产池盐必须由官府统一征税后方能出售。池盐年产大致在二十万石、一千万斤左右。盐利在这个“旱海小邦”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青盐”。  相似文献   

10.
宋代官吏贪墨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严重妨碍封建国家的办事效能,毒害社会风气,使封建政令走样变形,官僚队伍急剧膨胀,破坏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加深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宋代官吏贪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研究宋代官吏贪墨以加深对宋代社会的认识且可引为今日鉴戒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得到很大发展,内容主要包括贫民、灾民向官府借贷种食、钱财、器物及欠交的租赋、罚款等;封建国家在急需的情况下也向王侯吏民借贷钱粮、赊买货物。从其时代背景来看,战国以来井田制下具有互助职能的村社“邑”、“里”纷纷瓦解,取代它的个体小农经济由于本身的脆弱性而需要国家的救济、借贷,世袭享有采邑的卿大夫蜕变成领取俸禄的封建官僚,后者在生活上也对国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国内封建经济的初步繁荣,私人财富的积累,又提供了解决政府急需的客观条件。上述因素综合起来,使汉代官府与个人间的债务联系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一宋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各种形态了解宋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各种形态,其主要方法可以从宋朝政府所定的户籍制度入手。宋朝户籍的编制,主要分为主户和客户。其户籍制度是将主、客户分别登记。在乡村中通常是将客户登记在主户户名的后面,作为主户的附籍而存在。所以宋朝政府户籍的编制,主要是以主户为对象的。除以主户为主的户籍外,宋朝还另外有一种不在编户以内的超户籍户口,这就是“官户”  相似文献   

13.
“和买”的字面含义,就是官府向民户“公平购买”物品;在宋代,大都是指官府向民户“和买绢紬”而言。大约从北宋中期起,“和买”逐渐演变成为官府对人民敲诈勒索的一项重要手段,后来又演变成为一项沉重的额外赋税,从而成为宋代税制史和经济史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 然而,宋朝的“和买”究竟起源于何时?是在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封建官府通过完备的官营手工业组织对手工业实行全面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英法则由于城市与封建庄园竞争、王室权力衰微等原因,未能使官府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英法王室主要通过颁布法规和专利权来使对手工业的管理权。中国和英法不同规模和地位的官府手工业,直接影响着社会转型时期本国手工业向近代手工工场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乡役是宋代职役的一种。主要指设在农村基层政权中的里正、户长、乡书手、耆长、壮丁等。弄清乡役的职责对论证乡役乃至整个职役制度的性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里正、户长、乡书手的职责; 1.催征赋税。“国初,里正、户长掌课输,乡书手隶里正。”在服役期间,里正、户长、乡书手要完成作为封建政府经济命脉的赋税的催征任务。他们接受州县官吏按里正、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农业,便利农民,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盐“榷禁”与通商,是历代封建经济政策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史上关键性问题之一。这里所说的榷禁,不仅指生产领域中封建官府的垄断经营,更重要的是指流通领域中官府垄断转运和销售,亦即现代意义的专卖;而所谓通商,则仅指流通领域中商人代官府转运和分销——虽也包括商人自由转贩,但毕竟与现代意义的通商不尽雷同。  相似文献   

19.
明初的军屯繁盛空前,其规模最大、组织和管理最完备,作用是巨大的。明初大兴军屯,是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需要。屯田军士被强制在封建国家的国有土地上劳动,为封建国家服兵役,还遭受残酷的屯田租剥削,他们对封建国家有着很强的封建人身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永佃权是从封建租佃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以对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永佃权就是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是农民的人身地位提高以后,通过斗争获得的。江西农村的永佃制租佃关系,始见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依然存在。永佃制的租佃关系有利于生产发展,也会在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中产生“二地主”。在封建制度下,永佃制引发出经营土地者,却不能减轻佃农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