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文学接受活动”与“文学作品的二重结构”进行界定,然后从“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人物”、“文学作品情与景”、“形式”、“作品的语言”等五个方面,分析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如何根据文学作品“二重结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素作深度的鉴赏。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投射着现实社会的面影,体现个体生命的力量.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知其人,论其世”.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应摒弃孤立、单调、静态的介绍,努力遵循“自然、有机、深刻”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中学语文课文中80%是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必然涉及细节描写,教好细节描写是学好文学作品的一个关键.什么叫细节?简言之,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或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打个比喻,一部作品犹如一台车床,细节就是车床上的“零件”.车床虽然由许多零部件构成,但缺少了某一个“零件”就不能转动,或者至少是不能转动自如,这就是“零件”的功能.细节描写就是对细节的刻划,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环境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翊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阅读课要上出美感、上出高度,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披文入情,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教师要站在“文学是人学”的高度,从研究作品本身所创造的“人文生态”系统的角度,引领学生解读、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徐正荣 《江西教育》2011,(24):54-55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9.
对韦勒克、沃伦来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赋有文学本体论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最终取决于它自始秉具的“决定性的结构”。由对这“决定性的结构”的称说,他们带出一个关乎文学批评标准的“透视主义”话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指导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准确表达出“自己的体验”?首先是联系生活.其次是读写结合.联系生活多用于唤醒.然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仅仅是唤醒还不够,关键是要能够表达.该如何训练表达?我想在阅读教学中,莫过于读、写结合.常用的方式有:仿写、续写、改写、添写.  相似文献   

11.
一、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状况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仍受落后阅读观念的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及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自2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语文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不管什么样的文体,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度长期作用于文学作品教学,把文学作品混同于一般实用性文章来处理,讲解分析,过度阐释,文本被肢解,并在作品思想概括上存在拔高倾向,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存在标准化倾向,对文…  相似文献   

12.
莫言童年正值中国经济萧条、物质匮乏,时代氛国沉闷封闭,“饥饿”和“压抑”充斥着他几乎全部的回忆,所以,对“生命力”的呐喊、对贪婪自私的“欲望”的抨击和对“性意识”的张扬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主题.无论标题还是正文,“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最高,显示了莫言在缤纷的色彩中对红色的偏好.颜色源于初始意象,与抽象概念相联系,探寻作家在红色意象里隐喻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对文本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曾经说:“粗浅地说: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有一个分别:非文学作品只求readable——能读,文学作品需求re-readable。Re-readable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耐读……”。[1](P146)“能读”亦即“可读”,对非文学作品的要求当然不限于此,然而也有很多非文学作品也很“耐读”,比如久负盛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再比如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有绝好的文笔,写经济文章能够做到文笔简练,通俗易懂……”[。2](P194)说他们的作品“耐读”不是说其学术理论的创建,而是说他们讲述理论的文笔。物理、经济这样在常人看来很深奥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文学作品“留白”处,通过开展“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读懂、读准、读透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背后深意,达到“快速”“精准”的阅读指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中,学生是鉴赏的“主角”,教师只是“配角”而已。更何况人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受知识层次、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的阅读理念,改变传统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以确保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18.
比较是思维的重要一环,是阅读的一种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同样离不开比较,文学作品教学需要借助比较.  相似文献   

19.
“离别”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非常丰富,通过对部分典型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离别”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因国别、时代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或一部作品的意义不是指它们的形式,而是指它们的含义或意味。一部文学作品不以“象”为指归,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众多的“意”,在于文学的历史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难以把握的情智的含义。文学阅读既研究词、句子、作品整体结构的“有形”的东西,也研究其“无形”的东西。这里,“意”大于“象”。文学作品阅读致力于研究的应该是“象”,致力于捕捉的应该是“意”。文学作品的一切意义,都来自于“象”,“象”与“意”之间的关系,就跟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