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教材适当调整,让教材"活"起来;对教材有效重组,让教材"串"起来;对教材合理补充,让教材"宽"起来,从而使教材因创造性使用而变得更加精彩.本文以上述为载体,针对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如何进行创造性使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的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对一线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既要避免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又要防止"用教材教"时出现的几个误区:误解教材编排逻辑,乱用教材;严守教材固定顺序,呆板用教材;重述教材简单知识,低效用教材;漠视教材文化深度,简单用教材;忽略教材例习题,盲目用教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浙教版教材更注重符号运算;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知识的文化背景,且在例习题综合难度上最难;美GMH版教材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顺序较合理且教材知识背景涉及更全面,并带有辅助性教学资源链接.从而得出启示:合理设计课前数学活动,注重知识产生过程;适当添加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注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适当增加教材知识背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扩展教材"拓展资源",注重多元文化的呈现;加大"科学情境"开发,丰富教材背景素材.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教师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以实现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先树立教材使用的先进理念,正确认识教材的课程资源功能;其次,要理顺教材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知识结构对学生的适应关系;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优化教材资源。  相似文献   

5.
从过程维度看,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分析、调整、加工、使用、反思与"再生产"六个环节。教材的分析和调整应教学目标为标杆,一以贯之;教材的加工和使用应注意"万变不离其宗"、权衡"深教"与"浅教"、超越与创新;教材使用的反思与"再生产"应注重回顾,并考虑"剩余价值"的作用。本文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例,通过对其教材开发使用过程的把握,从而探寻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胡凤茹 《考试周刊》2013,(2):130-130
高中思想政治课复习要努力从"细"处操作教材,扎扎实实讲清每一知识点;要从"透"处讲授教材,强化知识的准确含义;要从"高"处驾驭教材,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从"活"处活化教材,强化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热"处处理教材,强化教材重点和现实热点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不断加强美育课程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教材统编"转向"教材审定";由"一纲单本"扩展"一标多本";由"学科知识"转化"学科素养";由"教本教材"提升"学本教材"。在总结我国70年中小学美术教材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阐述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有:美术教材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美术教材编辑缺乏系统关照;美术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美术教材立体化建设尚未形成。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发展应以习近平美育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聚焦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创意思维为优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选取人教版和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内容中的例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鲍建生等建构的"五因素多水平"的综合难度模型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要高于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例题仅在"背景"因素上略占优势,而沪教版教材例题难度在"数学认知""运算""推理"和"知识综合"四个因素上均高于人教版教材的例题难度;人教版和沪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都较侧重于"运算"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科学、合理的教材可以有效提高写字教学质量,而教材改革是完善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写字"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写字"部分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语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资源非常丰富,包含了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和读本(配套用书).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以必修教材为"经",以选修教材和读本为"纬",科学整合,"经纬"交织.具体而言,包括:在以主题组元的框架内,对必修部分教材资源重构组合;在一轮复习中,对必修、选修等教材资源科学整合;在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的教材素养经历了"教学理论话语"和"课程理论话语"两个阶段的变化.自建国后直到2000年在主导我国的"教学理论话语"体系下,"教材至上",教材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从2001年开始在"课程理论话语"体系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教材问题成为课程实施者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教材素养提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材素养的构成由教材观、教材处理能力和教材编辑能力三部分组成.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材素养提出了以下要求:科学认识教材,转变教师的教材观念;树立课程中心意识,打破教材至上的定势;了解课程设计理论,培养教材编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英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还应融入先进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但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较为传统,例如,在认识和行动上表现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对统一的教材如何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而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成为教材的奴隶;对教材的认识只局限于教科书,使教学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无法满足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农业院校硕士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原版教材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没有一套原版教材能直接用于我国农业院校硕士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合理定位,重塑原版教材"、"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策略"是我国农业院校硕士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合理使用原版教材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原版教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若干套原版教材应分别被用作"首选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教材";通过编写讲义重整原版教材逻辑体系;适当翻译教材;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力求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少而精;及时反映学科前沿;与其他相关课程协调;利用我国农业研究案例;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讲解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4.
田仙枝 《陕西教育》2007,(10):84-85
什么是教材?传统派把教材看成是教师灌输知识的依据,这种教材的内容大多以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上到下的灌输"--类似于"填鸭式"教学;现代派则把教材理解为"对学生学习的刺激物",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这种教材的内容比较注重交际,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下到上的诱导".  相似文献   

15.
教材编写者按照教学大纲(亦称课程标准)的规定,根据教学的需要,有对课文进行删节、改写或加工的"合理虚构"权。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教材编写者"合理虚构"权的质疑之声不断。教材编写者的"合理虚构"权有其存在的三大依据:传道的需要;授业的需要;立人的需要。教材中"中国式"的主题"文以载道"、"文质兼美"、"厚德载物",既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恐怕还是我们的将来。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成为教师热门的"教学功夫",不管是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在研讨课上,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处理一下原有教材,不太照本宣科地直接"教"教材。那么对原有教材的变动就能体现二度开发教材了吗?在平时的二度开发教材中,教师很少会做出教材重组、单元整合、内  相似文献   

17.
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为例,阐述资料分析法教学的资料处理方法:用课外图文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改变教材资料的用途,体验知识发展的过程;删减教材资料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调整教材资料的顺序,发挥教材资料的示范作用;利用系列资料,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替换教材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载体。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的教材思想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教材的定位、编写、使用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从"生活教育"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出发的教材思想对当前课改中的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科学、实用、规范的编教材;开放、灵活、创新的用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教材。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县课改实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渐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数据比较分析,剖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总体平稳,但省份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的成效和优势明显,教材主编多元格局逐渐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展现良好势头。立足职业教育发展新起点,思考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需要在多方协同联动上下功夫,体现职教特色;在创新内容形式上下功夫,坚持与时俱进;在打造专业队伍上下功夫,提升教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