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轮子秋”就是土族人民众多体育活动中的一项文体兼并,具有较强健身作用和审美价值的运动项目,文章以此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体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土族集居区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分析了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土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融的人文环境之中,而土族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其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分析地理环境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揭示其蕴藏在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这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族婚礼的文化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简要描述土族婚礼仪式入手,重点对土族婚礼文化价值进行探讨,认为土族婚礼具有历史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社会现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族“於菟”舞与彝族的虎节马光星,辛玉琴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的年都乎等土族村庄,相沿一种驱赶“於菟”的习俗。对此,乔永福、赵清阳等学者曾分别撰文作过介绍。尤其乔永福先生的《楚风土舞跳於菟》一文,以“於菟”这一当地土族群众对虎的别称入手,对“...  相似文献   

5.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采取实地踏查法、问卷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土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弱势、机遇与挑战;分析阐述了土族民俗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互助土乡民俗风情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其发展模式是:建立主题鲜明的土族文化旅游区;利用节会集中展示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土族文化博物馆;利用研讨会挖掘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内涵。  相似文献   

7.
贾格年 《商洛学院学报》2009,23(5):37-39,9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怎样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在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背景下,青海互助土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收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工艺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具体表现为生产地的减少、生产者的减少以及使用者的减少。目前对土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化发展,它们对土族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利于土族传统工艺的整体保护和发展。建议采取其他的一些保护方式,如命名式保护、立法性保护、开发式保护、研究性保护、寺庙式保护,个人收藏等。  相似文献   

8.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9.
“花儿”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演唱艺术。本通过对回族、撤拉族及土族“花儿”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借鉴与发展,把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用科学的演唱方法融汇贯穿到演唱中,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取百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向多元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甘青地区土族民间信仰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本文在对土族民间信仰比较全面的调查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解读,并就民间信仰与土族社会互动关系给予了观照.  相似文献   

11.
汉代以来文人士夫在皇权一统的仕宦生涯中。逐渐衍生的“出(出仕)处(归隐)”平衡心理结构,魏晋时期经过郭象等人的玄学阐释,使之成为文人士夫亲近山水并使山水画映射文人品格意趣潜在的关键性因素。山水画蕴藉着古代文人对“出处”关系的调整手段,它们体现在山水意象从“比德”观念到“山水以形媚道”,再到“身即山川而取之”的递次转变上,逐渐使山水画在文人仕宦的日常生活中具备了“不下堂筵,坐穷丘壑”的审美功能。像《卢鸿草堂十志图》《王摩诘辋川图》及《李龙眠山居图》等作品,也成了后世文人化解“江海之思”。疗治尘嚣羁锁之“心疾”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提出和实践推动了长吉图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四平来讲,融入长吉图,就等于抓住了发展机遇。文章采用类似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公式对四平与长吉图区域主要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和分析,得出四平与长春的旅游经济联系最强,从而提出把四平打造成长春“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四平参与长吉图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以期为四平参与长吉图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帷幕、后台”理论来研究彭水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就如何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传统民族文化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饱饨馍”和“麻食”是西安回民语言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均来自阿拉伯语“ [th-uoerm]”。“托儿目”既泛指一切佳美食品,又专指某种常用主食。在西安回族城市化、汉语化的过程中自然口语化为“铯饨馍”。“麻食”古称“秃秃麻食”,也是名符其实的回族食品。  相似文献   

17.
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用舞蹈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部以晋商为主题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山西晋商大院生活的兴衰历程.本文以文献资料及当地走访调查为基础,从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舞剧中舞蹈、音乐、服装、舞美方面体现的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分析,展现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呼吁人们要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先秦道家代表性人物,庄子的思想主旨是自由,自由的表征是“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民多处于不自由的境地,其因在于有所依傍的“有待”。而最根本之“有待”是“形躯”。故只有摆脱“形躯”之羁绊,才能臻于无所依傍的“无待”。于此间,生民安然适意地“逍遥游”。“逍遥游”之内涵是人为天地大化之一例,从而随顺自然,浑同于物。而此之法门是“忘”,于“忘”中复归人“虚静”、“和适”的本然之性。于自然本性的状态下,“以人合天”,直面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情况判决的核心在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平衡,但由于判决的适用条件中"公共利益"、"重大损失"的概念难以判断,在此前提下情况判决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公共利益被滥用,公民权益也会遭到损害。为此必须从公共利益、重大损失的界定模式入手,首先由立法机关从立法上对这些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司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中进行解释以明确其具体界限,并且配合行政诉讼中的停止执行制度,以确保公民权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