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楚天都市报尝试主流化转型探索,特别是把创新主题报道作为转型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视角,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接连推出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平民人物群像,感动全国。其中,“暴走妈妈”、“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信义兄弟”人选“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反映“10·24”长江大学英雄救人群体的系列报道《大学生结梯救人》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楚天都市报的探索被国内新闻界专家、学者誉为“楚天都市报现象”。  相似文献   

2.
舒均 《新闻前哨》2010,(4):17-18
2月21日,楚天都市报率先推出了“信义兄弟”的报道,迅速引起全省全国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使之成为开年以来全国报道最为集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3.
雷红英 《新闻世界》2010,(9):114-116
《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于2010年2月21日至5月1日对武汉市黄陂区的"信义兄弟"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报道方式等方面对两报的"信义兄弟"新闻文本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24日,"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落幕仅十天,<楚天都市报>又推出一个重在人物典型--"志愿者小亭",成为该报继"10·21"舍已救人英雄群体、暴走妈妈、信义兄弟、大别山师魂等重大典型报道后的又一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5.
姜公映 《新闻前哨》2010,(10):24-24
以典型报道为载体.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2007年7月,楚天都市报开始探索主流化转型。逐渐摸索出责任、公信这一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尺,牢牢地将主流价值作为我们新闻报道的“罗盘”。去年。率先推出荆州“10·24”舍己救人英雄群体、“暴走妈妈”,双双当选2009“感动中国”人物;今年,又推出了“信义兄弟”、“大别山师魂”、“志愿者小亭”等重大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6.
《楚天都市报》通过发现、延伸、提升、反馈四个步骤,成功地完成了“信义兄弟”典型报道的策划和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去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的两组典型人物——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和武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双双获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今春,该报率先报道的另一组人物典型——“信义兄弟”。又一次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至2010年,<楚天都市报>连续推出<大学生接梯救人英勇献身><母亲割肝救子><黄陂信义兄弟>三篇先进人物报道,吸引了无数公众目光,网上反响强烈,这种传播现象值得新闻界思考.  相似文献   

9.
朱德成 《新闻前哨》2014,(10):78-79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主题重大、事件典型、领导重视、读者关注,几乎成为所有媒体的抢手货。为了使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创新出彩,不同性质定位的媒体,也是各有妙招。作为地方都市报的《楚天快报》,在今年7月初至8月初用一个月的时间,推出了"襄阳市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系列报道,准确把握事件性质,运用系列报道方式,突出报道主题,精心组织策划,用高质量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月5日至7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三天播出《小厂有大爱非常母子情》系列报道,以特别的规格与时长报道了武汉东方红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易勤助残生产放心食品的故事,开篇和结尾均为头条。这在典型报道中并不多见。执着"犟妈"很快走红并感动全国。《楚天都市报》推出过不少有影响的典型报道,"信义兄弟""10·24大学生救人英雄群体"等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相似文献   

11.
沈琳娜 《新闻世界》2014,(7):328-329
公益传播作为一个传播研究热点,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公益传播。本文对《楚天都市报》成功树立的"信义兄弟"形象以及对社会信义之风的讨论做出一些概括和归纳,试图从中找出其传播的模式,以期为媒体的公益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虎年开局,楚天都市报就举全报之力,在全国率先独家报道了湖北省一对“信义兄弟”,诚行天下,义薄云天的感人事迹。报道讴歌了信约践诺的传统美德,树起了道德标杆,展现了荆楚儿女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时代新风,高扬了主旋律.唱响了正气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3.
顾兆农 《新闻前哨》2008,(11):46-46
楚天都市报这组系列报道,对推动武汉市文明创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武汉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这个报道,本身就是文明创建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华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确立新闻报道价值观与评价体系的路上,又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探索。该报从2006年起,开始盘点过去一年,评选《南方都市报》年度新闻报道奖,由总编辑、执行总编辑领衔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该奖一年一评,评奖对象为前一年度(1月1日~12月31日)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由《南方都市报》员工采写的稿件(图片)、编辑的版面等新闻报道作品。奖项则包括:普通新闻报道奖、人物报道奖、深度调查报道奖、现场新闻摄影奖、策划/系列报道奖等14大门类。  相似文献   

15.
邓鹏伟 《新闻前哨》2012,(10):42-44
2012年是体育大年,在武汉举行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羽毛球赛、欧洲杯和奥运会,三个比赛接踵而至,一个比一个精彩。其中,欧洲杯和奥运会,楚天都市报都出了特刊,对这两个四年一届的比赛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奥运特刊的三大特色楚天都市报从7月27日起出“逐梦英伦”特刊,至8月14日止,共19期特刊,201个新闻版面。在这19期特刊里,笔者总结出如下三大特点。一、封面照片大气,封面评论给力。从7月27日起,楚天都市报推出“逐梦英伦”特刊。由于此时奥运会尚未开幕,封面用的是一张合成的照片。照片上有参加奥运会的几大明星,其中有中国的刘翔、李娜,也有外国的博尔特等。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16日,楚天都市报独家重点推出的“良心债”系列报道,以生动鲜活的事例,书写出一部彰显道德张力、净化心灵、明辨荣辱、促进和谐的优美篇章,在全国尤其是鄂豫两地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和心灵共振。 这组报道缘于一封读者来信。这封署名“校正”的来信,道出了一个埋藏19年的秘密。这封信深深打动了楚天都市报记者。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决定,不但要帮“校正”完成为母还债的心愿,还要通过报道,打动更多的读者,触动更多的心灵。 从2月16日至3月4日。楚天都市报以重要版面和充分的篇幅,以“19年前的良心债”为栏题,先后刊发了《被截留19年的汇款寻找主人》、《多方寻找,收款人乔云霞“现声”》、《市民热议“良心债”》、《一次良心、宽容和感恩的洗礼》等图文报道40余篇(幅),并配发省文明办主任蒋南平、伦理学专家杨清荣、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黄来女、赵传宇以及读者、网友对此事的评价.记者、编辑的感悟和言论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贾明 《新闻前哨》2010,(11):97-98
社会新闻是晚报、都市报的主打新闻之一,在提倡向主流媒体转型的今天也不例外。《荆门晚报》在探索向主流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从社会新闻开始,以“拍案警醒”系列报道为发端,深入挖掘内涵,担当社会责任,让社会新闻“奏”出了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武心雅 《传媒》2022,(14):30-32
2020年2月,南方都市报推出“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体报道,将镜头聚焦前方医护人员,拍摄真实生动的影像。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广泛共鸣,实现了线上刷屏、线下火爆的传播效果,并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一等奖。本文从内容主题、报道形态、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该系列融媒体报道的成功经验,为主流媒体推出更多“破圈”报道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小燕 《新闻前哨》2013,(12):22-23
今年,楚天都市报共有三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里,我以获奖作品《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为例,介绍楚天都市报在抓新闻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些作法。《告别车窗抛物》是楚天都市报2012年10月至12月重点推出的系列报道,它从对向车外随手丢垃圾这一陋习提出批评人手,推动城市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